机械工业“十五”期间发展情况回顾与总结
“十五”时期,机械工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努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发展、创新等诸多方面都有突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增长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机械工业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为我国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揭开了序幕。
一是良好的政策和宏观环境,使中国机械工业较好地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指标。
二是机械工业继续发挥对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作用。“十五”期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下同)平均年增24.07%,比“九五”时期平均年增9.3%提高了14.77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超前系数0.14(参阅19页注)。“十五”时期机械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工业高速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8.59%和17.40%。主要产品产量,“十五”实现了翻番增长,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2005年机械工业总的自给率超过80%,比2000年的自给率70%左右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三是产品结构显著改善。
机床的产值数控化率,“九五”末期不到30%,2005年提高到47.3%。轿车占
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48.55%,比“九五”末期提高19.03个百分点。30万千瓦、60万千瓦机组在火电设备总产量中的比重达70%,比“九五”末期提高17.14个百分点。
四是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在扶优扶强等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企业集中,汽车、发电设备、机床等重要产品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加快产业重组,加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100家最大机械企业中,最大规模由2003年的381.63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604.93亿元;在30家最大汽车企业中,最大规模由1191.79亿元提高到1529.60亿元。
五是产品的水平快速提升。过去的5年,重大装备得到跨越式发展。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批量生产;70万千瓦三峡机组、直流输电设备、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已实现国产化;重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正在逐步产业化;大型冷热连轧机组等重型
冶金设备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国产五轴五联动数控机床、虚拟轴机床等一批高档数控设备进入市场;9000米石油钻机、5万立米级空分设备研制完成并开始出口。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先后建设了年产100万吨钾肥、1500万吨大型露井联产煤矿、30万吨合成氨、70万吨乙烯(改造升级)等重点项目;特别是鞍钢现代化板材精品基地建设从炼铁直到冷轧机整体生产线所需现代化装备,全部由国内制造,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大型钢铁厂技术装备主要依靠引进的历史已经改写!
六是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认真履行了对外承诺,到2004年我国机械产品关税基本上降到承诺的最终水平,同时机械工业产品非关税进口控制措施已全部取消。“十五”期间机械产品出口创汇共达3188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为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37%。一般贸易比重呈上升之势;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汽车产品出口额首次大于同期进口额,标志着我国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数控机床在出口机床中的比重快速提高;成套发电设备出口极具竞争力,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迈出了新步伐。“十五”机械工业的增长,初步改变了过去过分依靠增资金、增人力的粗放增长方式,科技、管理进步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很快,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目前世界先进国家比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比较,差距依然明显。按时代水平衡量,具体表现是“三低”:产品总体水平不高,高端装备及配套件品种满足率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开发能力低;增长方式转变慢,人力、物力利用率低。可以看出,中国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经济崛起;理性地说,离全面振兴、离机械制造强国,仍存在不小距离;而且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待解决。虽然如此,但我们进步很快。“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对机械工业发展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机械工业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久的将来机械制造强国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