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钢铁第一股”的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间,钢生产规模从300万吨跨越式发展到今年的600万吨,固定资产由5年前99亿元增加到154亿元,一个曾月度亏损、年销售收入不足70亿元的企业旧貌换新颜。
壮士断腕调整生产结构
“九五”初期,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加之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成本较高,马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月度亏损局面。
面对困境,马钢的出路在哪里?今后的路该怎样走?针对这一连串沉重的问号,马钢党政一班人以“我们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为题,开展全员大讨论。
一次次的深思,一个个的会议,马钢人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痛下决心,提出了“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强化管理”的企业发展方略。马钢的这一重大举措,很快得到了国家和省部委领导的大力支持。
观念一变天地宽。1997年下半年,马钢关停了能耗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铁合金硅铁、硅锰两条生产线和4座80立方米炼铁高炉,至2000年底相继淘汰5台烧结机、3座小型炼钢炉和两座185吨炼钢平炉,企业年节约成本近亿元。
落后的生产线该关的关了、该停的停了,如何打造新马钢?世纪之交,马钢股份公司董事长顾建国提出,马钢新上的项目、设备、产品,不但要瞄准国际一流,而且要多快好省地加快马钢建设速度。
时不待人。从2000年起,马钢经过多方筹资,先后投资150亿多元,实施了炼钢平炉改转炉工程,车辆轮箍改造和高速线材改造工程,上马了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和彩涂板工程,新建了2号2500立方米高炉等18项工程项目。
艰苦创业熔铸精神支柱
为加快工期,保质保量,马钢提出了“投资少、工期短、质量优、达产快”的工程建设目标。改变以往工程项目由公司一手操建的惯例,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经理部制,由各生产厂厂长任项目经理。这一变,不但增加了生产厂的紧迫感,解决了建设和使用脱节的弊端,同时也为竣工和投产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
年产200万吨的热轧薄板工程,于2001年12月开工建设后,仅用了22个月就正式生产出合格产品,创下了国际同类轧机建设最快速度。
马钢第二炼钢厂的高速线材工程于2002年3月28日开工后,经过马钢二钢厂职工和施工大军昼夜奋战,仅用350天就正式投产。半年不到就收回了该项目的全部投资。
一个个惊人速度的背后,蕴藏着许多的艰辛。为抢工期,许多马钢人抗严寒、斗酷暑,夜以继日,奋力拼搏。有的几十天没进家门,一头扑在工地上;有的人亲人离世,上午擦干泪水,下午又出现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有的累倒累病了,到医院打完点滴又返回工地。马钢党委书记顾章根深有感触地说,这是马钢人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时代精神,是马钢从困境中崛起并勇立于国内外市场潮头的强大精神支柱!
充实基础加快前行
在加快结构调整的同时,马钢不断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力度,提出了“精料入炉,精心操作,精心管理”的“三精”方针,既降低了成本,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现有技术装备的潜能。“九五”以来,马钢产品制造成本降低了20多亿元,大高炉利用系数由1997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2.3,吨钢综合能耗由1997年的1342公斤标煤降低到现在的767公斤标煤,连铸比由1997年的55.17%提高到现在的100%。
今日马钢,过去那浓烟滚滚的钢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座座高大洁净的厂房,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异军突起的马钢热轧H型钢产品供不应求,已成为国内许多重点工程的首选产品。车轮轮箍产品不仅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保证了国内铁路连续四次大提速的要求。改造后的新型高速线材产品年产达50万吨,品种质量跻身国际一流……
目前,马钢在相继完成新上项目2号300平方米烧结机、2号2500立方米高炉、热轧薄板、高线改造等重点项目后,冷轧薄板、镀锌线和彩涂板等重点工程也有望于今年竣工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为马钢在2005年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钢股份公司总经理朱昌逑介绍说,到那时,马钢的板带比将达到40%,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将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我国独特的“线、轮、板、型”系列精品生产基地,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征程上又要大大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