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导 读:
央广网上海7月9日消息(记者唐奇云)7月8日,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超4.6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参与。本次论坛以“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联合主办,通过展开多领域跨界主题对话,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主旨报告...,人工智能,智能,智能,人工智能
央广网上海7月9日消息(记者唐奇云)7月8日,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超4.6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参与。本次论坛以“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联合主办,通过展开多领域跨界主题对话,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以《大数据知识工程理论与应用》为题,首先回答了“机器的知识从哪里来?”的科学问题,他提出“大数据知识工程”面临破解信息爆炸、消除数据孤岛两大挑战。基于此,郑庆华分享了团队通过大数据知识工程的研究,提出“知识森林”的解决方案。他将“知识森林”概括为数据知识化、知识体系化、知识可推理,并介绍了知识森林在智能教育、国家金税工程等方面的典型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作“群体智能与智能教育”主题演讲,他提出,在智能中人不可或缺,技术只是手段,人类教育能力的提升来自人类激发和汇聚群体智能的手段与水平的提升。大语言模型是激发和汇聚群体智能的最新技术成果,人类可接受的高质量大语言模型来自人类的群体智能。王怀民表示,大语言模型是可能成为好教师、好学生的智能助手,成为教学相长的工具。大语言模型是支撑智能教育的最新技术手段。智能教育可能为大语言模型提供高质量人类反馈和矫正数据。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围绕“人有人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育”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传统的教育是积累知识,AI时代的传统教育,人工智能成为工具。学习环境的变化,需要重新考虑教育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学”。在人工智能赋能的世界里,教师、学习者需要拥有以人为中心,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人、机器交流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三个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愈发受到广泛的关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表示,上海将加快部署校园数字新基建,打造互联互通的智能教育基础设施;聚焦拓展智能教育新应用,探索基于AI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聚焦构建智能教育新格局,加快建设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