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信部有举措
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等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今小编摘取部分相关内容供业界参考。
1.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呈现四个特点
田玉龙在介绍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引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6%,两年平均增长6.1%。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去年的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良好,成绩喜人,也来之不易。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2021年我们把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作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二是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三是新兴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
三是中小企业纾困发力增效。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的领导下,工信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各地方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加大持续优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推动出台一系列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惠企让利的政策,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信息通信业实现新跨越。(详略)
2.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成效和举措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工信部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否有进一步的部署举措?
田玉龙回答提问表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21年总体来看,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7.4%,应该说保持了制造业比重的基本稳定。企业的效益也明显改善,2021年前11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了38%,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41.3%。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得到了保证,这个提升对我们整个制造业的提升非常大,特别是一些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能力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这些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表现。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了18.2%和12.9%,这个增速在疫情的情况下应该说还是很亮眼的。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把它概括成“3+3”,要打好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基础:
一是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制造业的关键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将下大气力,对制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实施专项攻关工程。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特别是和地方共建一批中心,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聚集,使制造业上下游形成联动效应、协同发展。
二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的核心是产业基础,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这“六个基础”实际上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基础。我们要把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提升。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加强。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特别是锻长板补短板,要升级、提质、增效,加大力度提振制造业投资,使产业链完整性、韧性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要在三个方面形成亮点。
第一个亮点,专精特新要大批发展、着重发展。通过减费降税等一系列政策,使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生力军。
第二个亮点,智能制造水平要大幅提升。利用数字化技术、信息赋能技术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在一些高水平的零部件、5G+工业互联网应用方面继续保持领先。提升水平,智能制造是我们一个突破口和发力点。
第三个亮点,绿色制造,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要加快实施,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引领制造业技术升级和改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计划。低碳、绿色是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拉动。还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的盲目发展。
我想,通过这六项举措,使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这是2022年以及“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
3. 工业经济运行的四个主要特点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田玉龙表示,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表现出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恢复。2021年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从季度来看,体现出增速前高后低。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值达到6.1%,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特别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8%,两年平均增长6.6%。2021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比上一年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工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重点行业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有15个行业增速超过两位数。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两年平均增长4.1%。利润同比增长92%,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了利润增长,对整体工业的利润增长贡献率达到了六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9.7%,对整体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成。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投资调整优化,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投资的比重和结构在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投资拉动下,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8.2%,智能化、升级型新兴产品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产量都增长较快,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超过了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这是制造业里面比较有亮点的。同时,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也在持续推进,显现出的效果也比较明显,5G、工业互联网加速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四是中小企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出台了一系列纾困帮扶惠企政策,应该说市场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激发。2021年1-11月规上中小企业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0.7%和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17.1%,均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一批创业和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当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疫情的变化等,经营上还是出现一些困难,我们正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
总的来看,目前面临的形势还是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2021年我们还是满意的,对2022年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还是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包括经济发展的增速,整个发展势头非常好,疫情防控也在全球保持领先,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经济韧性和潜力等一系列有利条件,再加上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落地落实,我相信工业和信息化整个发展态势2022年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改变,而且随着政策不断落实落地,我们有信心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4.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工信部将采取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措施方面,田玉龙表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帮助中小企业助企纾困、激发活力,是我们2021年的重点工作。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小组的带领下,我部协同各部门、各地方,整个成效还是显著的。我们主要发挥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主要在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上下功夫,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的能力提升,这是我们“321”工作目标。而且,采取“少取、多予、服务、培优、赋能”等综合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按照目前统计数据看,2021年1-11月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20.7%和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和17.1%。所以总的看,还是一个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我们对一些小微企业用电的大数据监测也显示,2021年1-11月份,小微企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了9.6%,49.4%的企业用电量超过了上一年的同期水平,反映出生产比较活跃。总体来说,中小企业发展是不错的,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着外部产业链、疫情防控等一些问题,还要不断改善和完善。
下一步,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我们2022年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稳”字当头,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要继续把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地,帮助中小企业纾困,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要更加精准。
第二,要“进”字发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来推动,使他们提升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提升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强化服务,政府要协同各方面和各地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推动产融精准对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继续下大力气,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第四,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我们已经印发实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环境的评估监督,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加大《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实施力度,使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力保护。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要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专项行动,使我们的条例依法落实,使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使中小企业在政策实施中进一步得到实惠,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快速发展。
展会基本信息:
名称:第十二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2022)
展期:2022年4月11-15日
地点:上海浦东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工信微报 摘编整理:张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