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导 读: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之七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是拓展上海科创中心发展空间、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内在要求。立足新...,人工智能,网络,服务,科技创新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之七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是拓展上海科创中心发展空间、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内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应以更加坚定、更为开放的心态,立足长三角,放眼全世界,深化开放创新,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战略先机、赢得战略主动、塑造战略优势。
一、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全面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0—1的原始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G60科创走廊等重点合作载体平台为牵引,形成分工合作、协同联动的有效机制,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主引擎。面向产业创新需求,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领域,联合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标准,解决产业核心难题,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区域财税分享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协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区域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共建长三角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发挥科创板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支持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依托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有效发挥上海的集聚和服务功能,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共享、科技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加强与长江上中游六省一市的交融交汇,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二、加强国内科技合作交流
发挥上海科创中心辐射带动和枢纽链接作用,以科技助力国内科技合作地区高质量发展。深化部市合作、院地合作,加强与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的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部委创新资源落地上海。加强与北京、广东、陕西西安、湖北武汉等科技实力较强地区的合作交流,围绕加快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服务和沟通力度,促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和发展环境,重点吸引国内民营内资企业总部、中央企业地区总部、优秀企业研发中心等机构来沪发展,提升上海城市创新体系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进一步加强技术市场工作,创新技术交易模式,促进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向外省市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分类制定国别和地方科技合作战略,推进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与国际知名城市探索实施科技伙伴计划,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支持海外专家牵头或参与上海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探索与国外科研机构共设创新基金或合作计划。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实施外国人才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围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需求,与沿线国家和城市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共建科研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同举办各种类型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的引导作用,打造连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以高水平合作平台建设引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本土创新型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科教机构、学术组织等打造高水平科技期刊、高端学术会议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全球性智力汇聚平台。
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主动设计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协同解决人类社会共同的重大科学难题。加强开放科学、知识产权、标准化、中小企业创新等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创新政策务实对话,围绕研发合作、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开展深度沟通。面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编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兴领域,鼓励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国际同行,共同探索制定适应新科技创新规律的技术标准、伦理规则和监管政策,共同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