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4月2日消息(记者 汪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雁行阵列”的“领头雁”,自去年揭牌至今年2月底,新设立企业2895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526亿元;累计签约入驻项目数257个、协议引资额1112亿元;累计进出口总额328.54亿元,占全市35%。 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管委会主任路军介绍,合肥片区总面积64.95平方公里,涵盖经开、高新、蜀山三个区块,是合肥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资源最丰富、产业基础最雄厚、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合肥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节能环保、服务贸易、生命健康等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
合肥片区结合自身特点,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耕改革“试验田”,释放更多制度红利;同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围绕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探索创新。
在国内已具备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声谷,是全国拥有人工智能产业门类最全、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最优、金融服务支持最活跃、优惠政策集成度最好的专项基地。记者走进中国声谷的展厅,琳琅满目的科技产品应接不暇。
中国声谷展区内非常吸睛的一款智能语音鼠标产品。(央广网发 汪称摄)
“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对中国声谷的整个园区,是非常大的利好。我们园区内的企业,从创立初期到技术研发再到产品推广,自贸区都给予政策上的极大支持。有了自贸区,企业不仅仅能够在本地发展,还可以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发展甚至可以走向全世界。另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能通过自贸区的信用贷得到解决。”中国声谷运营单位高级副总裁毛媛媛说。
据了解,安徽省首个针对自贸试验区专设的贷款产品落地合肥,目前已投放金额约3000万元。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征信+担保”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信用评级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累计为8083家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68.6亿元。
“自贸试验区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把自贸试验区建设好,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半年以来,合肥片区经开区块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差异化的产业链监管和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努力把‘为国家试制度’和‘为地方谋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合肥市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说。
2020年以来,经开区块梳理上报了20项创新事项,其中合力集团保税监管模式创新、联宝委外加工模式创新、大众(安徽)与合肥学院合作探索双元制高等教育改革等创新点,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工人正在作业。(央广网发 汪称摄)
记者来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运送货物的车辆络绎不绝。中外运物流华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唐娜介绍:“合肥自贸区的建立,对于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创新上下足了功夫,制定了新监管模式“联动接卸”模式。长三角各口岸作为洋山港的延伸,“联动接卸”新监管模式下,出口货物在合肥港报关查验放行后,驳船可以直接进入洋山港内港,货物直接上远洋货轮离境;进口货物在洋山港报关查验放行后,经专用驳船转运至合肥港即可直接提离,无需再次在合肥清关,实现合肥港和洋山港一体化监管。这种新模式下,为企业进出口通关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体现制度创新带给企业的红利。”
作为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蜀山区块以精品型、差异化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抢抓发展机遇。
安徽省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大楼里忙碌的工作场景。(央广网发 汪称摄)
“有了合肥自贸区,合肥本土跨境电商的支付、物流、广告以及部分知识产权业务都不需要借助沿海城市,直接在蜀山区块就可以完成。”安徽省跨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卢章严说。
据了解,蜀山区块为了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率先建成启动了安徽省跨境电商总部基地暨创新服务中心,全方位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集通关、物流、支付、金融、培训等保姆式、一体化综合服务,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了“跨境电商风险管控智能化”、“跨境电商转关无纸化”“跨境电商出口+中欧班列”等11个创新举措;不断强化平台支撑,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安徽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及全市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功能覆盖率达100%。
为下好创新“先手棋”,催生更强内生动力,合肥片区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努力带动江淮、辐射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