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导 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新发展阶段,硬科技创新和大科学工程是应对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全球影响力科技...,系统,船舶,质量,服务,科技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新发展阶段,硬科技创新和大科学工程是应对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共同体,无疑有利于铸就科技创新合力。
科技部2020年12月29日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将长三角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原始创新动力源、融合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力争到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规划》从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共同推进开放创新提出具体措施。《发展规划》将成为新时代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指引,是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的“集结号”。在新发展阶段,不失时机稳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聚焦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协同推进科技创新
城市群是优质生产要素的聚集地,长三角是我国三大超级城市群之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制造能力强、创新链条各环节分布均衡的地区,具有科技、资本、市场等资源优势,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能力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如425 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8 所“双一流”大学(占全国20%)和25 所211高校,上海、合肥2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15 项大科学装置,7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千名两院院士及大量跨国公司研究机构、高端人才和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等。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和机制。长三角虽然是我国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由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布在不同省市,科技创新缺乏有效协同机制,难以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在新发展阶段,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无疑有利于充科技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协作,推进硬科技创新
硬科技是一些能够提高物质产品生产效率的科学技术,是能够改进物质产品生产的材料、设备、工艺、零部件、元器件和终端产品性能的技术。硬科技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事关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硬科技需要长期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关键核心技术,有明确的应用方向和产业基础,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引领支撑作用。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基础雄厚,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集成电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上均具有较强优势。《发展规划》提出:长三角将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重点硬科技领域,建立跨区域、多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此同时,聚焦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新一代人工智能、细胞与免疫治疗等硬科技领域联合攻关,努力实现技术群体性突破。这些领域是典型的硬科技。推动这些硬科技创新将有利于增强我国在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协同实施或参与国内国际大科学计划
科技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更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发动机。“大科学”范式,已被证明为现代强国的发射塔。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积极推进牵头组织国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汇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规划》提出:长三角将围绕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时牵头和参与发起全脑神经联结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鼓励在生物医药、能源、先进材料、信息技术、空间天文与海洋等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全球科学家力量,开展联合研究,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建立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运行、实施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新模式、新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吸引国际组织、国内外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汲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推进大科学计划工程将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是一个由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制度和其他因素交互而成的网络。科技创新和一体化的成败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在制度环境方面最重要的科技规划对接和知识产权创造、合作和保护,建立长三角科技会商机制,形成有效分工与协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在创新生态方面涉及加强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推进创新资源数据共享、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如科技成果转让体系的建立和创业融资服务平台的构建等。在此基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原始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整合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形成联合攻关机制”“提升上海创新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群。”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规划、政策的协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顶层设计,未来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将在深化改革中基本破除。预期在《发展规划》引领下,未来可能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创业投资企业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