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首届珠海万山国际智能船艇公开赛(下称:智能船艇公开赛)圆满落幕,来自各大高校的11支参赛队伍角逐包括5个赛事项目冠军在内的10个赛事奖项,总奖金累计7万美元。
本次智能船艇公开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赛队斩获综合总冠军以及“跨越险阻”项目冠军,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澳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获得“飓风营救、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海阔天空”四个项目冠军,“最牛程序员奖”由于没有参赛队伍完成比赛任务,最终空缺。
陈大可院士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及演讲
“举办公开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投身海洋科技领域,为行业储备更多人才,让海洋科学走近公众视野,助力打造一流的海洋科技与人才高地。”大赛主办方、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表示。
国际大赛为“表”,求贤若渴为“里”
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兴盛依赖于技术的应用,而技术的本质则是人才聚合。此次智能船艇公开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智能船艇领域“产、学、研”的深入融结合,实际上也是一次产业、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之间的人才聚合,为智能船艇领域今后的发展积蓄人才的力量。
在赛事项目设置上,各个项目均瞄准智能船艇前沿应用领域,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办赛原则下,把学术研究、人才交流与智能船艇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产、学、研的深入融合的理念贯穿始终。
比如,在比赛中,5个不同的竞技项目分别考验参赛队伍智能船艇的任务规划、自主航行、智能避障、目标识别、定点停泊等技术能力,瞄准智能船艇在海洋测绘、环境探测、紧急救援等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以极高的专业水准考验着各支参赛队伍。
道格拉斯.霍尔特在其著作《文化战略》中曾经提到,传播机遇往往潜藏于那些游离在主导性文化表述下的意识形态需求。大赛本身也是一场以赛场竞技为表述形态的“招贤纳士”。
其实,像珠海万山国际智能船艇公开赛这样的行业顶级赛事,在国际上也不遑多见。
以美国Maritime RobotX挑战赛的举办为例,作为全球顶级的国际性水面机器人竞赛,Maritime RobotX 挑战赛用统一比赛平台,专注于AI算法的智能控制,更加突出人才的要素。
此次“公开赛”亦是如此。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统一规格的比赛用船等硬件设备下,增强了比赛的公平性、竞技性,在与产业应用实践深度结合之下,更加考验参赛人员对于AI智能控制算法的理解和开发,进而充分体现了大赛“发掘人才、启发人才”的初衷。
船舶和航运智能化是未来船舶和航运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海洋科技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但由于海洋科技应用实际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等原因,海洋科技人才稀缺,在AI智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入下,当下海洋科技应用前沿又亟需优秀的AI技术人才加入。因而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也让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了解、认识,并加入海洋科技创新、应用等前沿领域。
此次公开赛事实上成为一个立足智能船艇前沿技术领域的人才、技术交流平台,为产业的发展聚集高质量的人才、技术要素,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赛本身的“人才聚合器”作用,进一步构筑一流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人才量变”到“技术质变”,无人海洋科技未来可期
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科技的本性》(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中写道,“一项技术的许多组成部分被其他技术共享,因此随着这些成分在主技术‘之外’的其他应用上有所改进,大量进步就这样自动产生了。”
AI技术在智能船艇的领域的应用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随着海洋经济的深入发展,智能船艇技术在港口监督和安全、节点通信、海域认知、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作业等重要领域已经有着巨大应用空间。海洋科技领域以AI技术、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进一步增长。
“海洋科学是一门战略科学,是世界强国比拼实力的前沿阵地,也是实现我国重要战略构想的关键支撑。”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表示。
实际上,作为一门战略科学,海洋学科的深入发展以及无人海洋技术的深入应用,离不开AI领域的人才投入。
从整个AI行业的竞争态势来看,中美作为AI技术的第一梯队,在产业应用端都有各自一流的核心应用企业。比如,在无人驾驶领域,美国有特斯拉、谷歌Waymo,国内则有百度Apollo,阿里也投资Autox等企业深入布局。
在智能船艇领域,美国有为Maritime RobotX挑战赛提供支持的Velodyne Lidar等产业链企业。在国内,也有为珠海万山国际智能船艇公开赛提供比赛船艇支持的云洲智能等。
赛事统一用船云洲智能ME120多功能无人船平台
正是这些一流前沿应用企业,支撑着海洋科技领域在应用端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着智能船艇技术在海洋科学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产业的背后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人才,只有人才的“量变”才能引发技术和产业的“质变”。在智能船艇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背后,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次南方海洋实验室主办的“智能船艇公开赛”,不仅对于培育未来海洋应用科技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大赛的“常态化”举办,将促使在这一前沿领域不断聚集人才要素,最终引发行业从“人才量变”到“技术质变”的深层次变革。
引领智能船艇技术发展,构建全球“人才价值主线”
作为一场高水平的专业国际赛事,本次国际智能船艇公开赛共收到包括美国、新加坡、印度在内的全球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参赛队伍的报名申请,出于对目前全球疫情形势的考量,最终在数十支报名队伍中最终评选出11支国内参赛队伍。
其中包括来自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的参赛队伍。
高水平的参赛队伍+高规格的比赛+贴近现实产业应用的比赛内容,使得这场公开赛也具备技术交流的深层意义,对智能船艇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海洋科技的应用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赛队斩获综合总冠军
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原则下,海洋科技的发展是开拓“蓝色国土”的必由之路。作为了解、认知海洋的高科技装备,智能船艇人才、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陈大可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经表示:“中国海洋科学近年来进入发展快车道,国家投入大,重大项目多,重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因此,此次南方海洋实验室成功主办大赛,实际上也在构建一条海洋应用科学的“人才价值主线”:以智能船艇大赛为起点,串联起从AI、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应用以及AI海洋科技在产业端落地的人才要素,进而带动全球智能船艇领域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打造智能船艇领域人才高地。
这样高水平赛事的成功举办,也推动着智能船艇技术的发展,以及面向未来海洋产业的实际应用的前沿领域。同时,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技术、产业优势,共同推动人类海洋探索的深入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产业向智慧海洋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实际上,自从成立以来,南方海洋实验就一直走在业内各个学科的前沿,并且不断深入应用端,深入落地“海洋强国战略”。
此次南方海洋实验室主办的国际智能船艇公开赛成功落幕,不仅是对智能船艇人才、技术发展的引领,其实也是一直以来对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
今年6月份,中国船级社(CCS)上海规范研究所与南方海洋实验室签署了智能型支持母船技术合作协议,进一步落地我国首艘智能型支持母船这一标志性创新工程。
9月份,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项目成功在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完成了首次系统级演示验证,成功探索了无人船艇集群规模化测量施工的可行性,使得作业效率较单一作业船舶效率提升10倍。
此次大赛也将成为一个新起点,未来,南方海洋实验室继续发挥更多的行业引领、促进作用,在人才、技术、产业的力量下,让广袤的海洋,更好的服务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