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导 读:
规划建设中的“大零号湾”效果图。 (闵行区科委供图) 沿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西围墙,三栋小楼一字排开,形成一条狭长地带——作为一家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创新创业园区,截至2019年底,“零号湾”在孵项目总数630余项、在孵企业470余家,项目融资总额超过12亿元,获投融资企业超过40家。 随着“环交大”创...,机器人,医疗,智能,智能,智能制造,上海交大
规划建设中的“大零号湾”效果图。 (闵行区科委供图)
沿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西围墙,三栋小楼一字排开,形成一条狭长地带——作为一家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创新创业园区,截至2019年底,“零号湾”在孵项目总数630余项、在孵企业470余家,项目融资总额超过12亿元,获投融资企业超过40家。
随着“环交大”创新创业园区规模效应初现,“大零号湾”的建设提上日程:核心产业向剑川路沿线延伸,从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扩展到17平方公里范围,主要布局四大主导高科技产业,涵盖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装备、新材料领域,力争打造成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的环交大经济圈。
汇聚创新资源,做中国人自己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在冲击千亿经济圈的规划中,有一个机构起到关键作用,那就是位于剑川路上的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它的“小目标”是年产值百亿元。目前,产业园一期面积7000平方米已建成投用,有十余个不同阶段的创业项目入驻,涉及手术、康复、医学成像、肿瘤物理治疗器械等高端医疗机器人领域。
“医疗机器人是未来发展方向。我们瞄准了这块市场重点发力,希望能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海交大教授顾力栩说。2016年,顾力栩创立了上海精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肺癌精准介入手术导航系统和机器人”可为肺部手术和活检提供全新方法。
在整个医疗机器人产业布局中,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发挥着汇聚创新资源的平台效应:它以手术与诊疗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医疗自动化机器人为重点发展方向,吸引美敦力骨科手术机器人、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国内外标杆企业的研发中心、中试平台、生产基地入驻。
未来,医疗机器人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的孵化项目可达100项,产业基地建筑体量达到百万平方米。
集聚师生创业,完整孵化链条贯通实验室与市场
剑川路950号原本是一片老厂房,如今挂上了“零号湾950”的牌子。这里的一间实验室里,一支机器臂正在用恒力温柔打磨一块物料。佳安智能联合创始人孟祥敦博士和同事最近几乎全天泡在这儿,调试亟待交付的软硬件一体的恒力打磨工作站。
孟祥敦也是交大校友,毕业后在交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以博士后身份工作了两年,又去企业做了两年工程师,后来决心和师兄弟一起把积累的技术转化落地。“我们找到了力控技术应用的市场,在工业生产中的打磨环节需求巨大。”孟祥敦说,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眼前的市场机遇证明这个方向找对了。
背靠母校,2007级上海交大硕士毕业生唐晔在“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创立了柏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着一种“独门”激光切割控制系统,公司很快做到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为400余家激光加工设备制造商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创想600”则是由国家首批科技园——上海交大科技园于去年在闵行打造的引智高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和优质空间配套,让年轻人从学校实验室走出来即可享受“保姆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双创孵化服务。目前,这里已注册企业140多家,有效承接近80个科技公司项目落地,其中55个均为交大师生创业项目。
瞄准千亿目标,“三区”联动协同创新打造“大零号湾”
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区域的扩大意味着更高效的创新资源整合。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表示,要把“大零号湾”做大做强需要强化开放与协同创新,即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三区”联动。
为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上海交大成立了“大零号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林忠钦院士担任组长;成立“大零号湾”专项办公室,由一位副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校内外机构共同推进创新创业。
闵行区副区长吴斌说,大学科技园和“大零号湾”紧密相连,都是以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为基础进行产业化的区域。前者侧重产业化前端,后者重在功能叠加,实现产城融合。
随着“大零号湾”的规划建设启动,一座产值千亿元的沪南科创高地即将崛起:2025年,形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生态完善、制度创新示范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的科创示范区基本框架;2030年,制度创新示范效应辐射长三角,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新地标;2035年,跻身全球一流环大学创新区行列,成为全球主要颠覆性技术策源点和新兴产业孕育地。(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