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0〕9号),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北京市石景山区等10个城市进行了表扬激励,现将有关城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城市学习借鉴。
平顶山市围绕延伸煤炭产业链,推进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实施,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新路径。通过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发展清洁发电、先进储能项目,构建能源产业新格局。建设大尼龙、煤焦化、盐化工、特钢不锈钢、碳基新材料等5条清晰产业链,产业竞争优势得到提升。依靠“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创新链条,着力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转型发展动力得到增强。
一、坚持链式提升,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入推进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依托宁洛通道和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与洛阳的交流合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依托煤炭、岩盐和钢铁“两黑一白”基础优势,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传统产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大尼龙、煤焦化、盐化工、特钢不锈钢、碳基新材料等5条清晰产业链。以尼龙产业为主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百万吨级煤基尼龙产业链,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等主导产品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二、坚持多元发展,着力推进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
大力压减低端供给,6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占全市煤电总装机比重达到70%。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煤炭洗选率达到81%,本地转化率达到70%以上,全市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减少近50%。稳步推动“风、光、生”可再生能源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为74.8万千瓦、113万千瓦、4.4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市比重达27%。积极发展储能产业,建成河南电网百兆瓦电池储能项目,开创了河南省储能商业化运营先河,储能电极电锅炉项目签约落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以煤电、天然气、风电、光伏和储能多能互补的能源新格局正加速构建。
三、强化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加强与国内外智库合作,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建立全国首个中德生态环保合作项目地级市试点,在环保、水资源、经济转型、矿产等12个重要领域开展研究。建立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创新链条,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工程,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累计达到113家,平煤神马集团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领军企业试点,平高集团建成国际首个直流配用电试验与展示平台。实施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工程,建成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7家。积极实施“鹰城英才计划”,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6.8万人,拥有本土院士1名、引进院士6名、博士260多名。推动重大技术研发攻关,舞钢公司“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四、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抓手,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统筹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是因地制宜探索搬迁模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宜改则改、宜搬则搬的原则,分类推进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对污染严重、环境风险及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通过环保和安全标准倒逼,推动企业整体搬迁。市财政先后投入扶持资金近40亿元,支持飞行化工、氯碱股份、平棉集团等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装置,搬迁“退城进园”,实现了规模扩张、装备更新、产品换代、产业升级,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导向,加大企业搬迁腾退土地的开发利用。利用飞行化工、平棉纺织集团等腾退土地,引进建设了万达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一批涵盖多种业态为一体的项目,大大提升了城市商业档次和品位形象。三是改善老工业区基础条件。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2019年打通断头路36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07.5公里。湛河治理工程全面完工,两岸建成了总长160.8公里,580公顷的亲水绿道,达到了“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治理目标。结合采煤塌陷地独特湿地环境,改造出占地面积约1350亩的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五、绘制“四个图谱”开展“四个拜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探索围绕主导产业绘制“四个图谱”(产业链图谱、企业分布图谱、核心技术图谱、市场分布图谱)开展“四个拜访”(拜访产业发展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拜访产业发展的专家和人才、拜访产业发展的知名企业、拜访产业发展的国家级行业协会),找准标杆示范,剖析差距问题,积极有效对接,形成了重大项目不断落地、重要客商纷至沓来的良好发展局面。2019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围绕中国尼龙城和中原电气城建设,引进年产40万吨聚碳酸酯、年产10万吨尼龙6民用丝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同时,狠抓项目落地,定期开展招商引资专项督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招商项目的签约率、落地率、开工率不断提高。
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9年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量实现零增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4%。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新造林18.1万亩,双倍完成省定目标,建成区绿地率达38%,森林覆盖率达33.7%。全方位开展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矿山修复治理面积达到3.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