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哈佛大学创新经济学家熊。彼得的定义,发明就是技术突破,而创新定义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在做了这样的区分之后,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政府的职责是什么,政府的职责不是在创新上,而是在发明上,发明就是技术的突破。而创新指的是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它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企业,是企业家。如互联网,二战之后,美国军方提供资金,委托美国的大学进行研究。但是互联网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它的繁荣是在1990年代初,美国国会解除了对互联网商业应用的限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项创新,出现市场上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主角,舞台上的主角都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同样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这样的私人企业。制造业的标杆,我们公认的标杆—华为,以及前几类的智能手机制造商,都是民营企业。所以为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要清楚的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政府应该关注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的技术开发,而技术的商业应用也就是创新的主体始终应该是企业。而企业之中我认为又主要是民营企业,创新来自于民营企业和市场,这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工业4.0?
许小年:工业4.0只是在工业3.0,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所谓实现智能化,就是在网络的主要节点具有反馈、学习和决策的功能。简单的讲,工业1.0是机械化,2.0是自动化,3.0是信息化,4.0是智能化,每一个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可以同时实现。但是不可省略,不可超越。想一步跨过去,是不现实的,是缺乏基础的。因为我们前面的2.0、3.0都没做到,怎么去做4.0呢?中国的制造业现状,大致是处于2.0的阶段,工业2.0,自动化的阶段。有些企业连2.0都没有做到,谈什么4.0呢!
每个阶段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对于弯道超车这样一个提法,我本人不赞成。因为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弯道是不能加速的,弯道应该减速。弯道加速是有可能翻车的,而不是超车。工业4.0,如果在现在全面实现工业4.0,中国制造业的工业4.0,既没有基础,也没有必要,我们不是为了4.0而4.0。我们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效益,而追求工业3.0和工业4.0。3.0不是目标,4.0也不是目标,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效益最大化的技术,而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企业要讲究效率,如果我3.0已经够用了,如果我自动化信息化已经够用了,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智能化呢?没有必要。如果2.0、3.0够用了,何必一定要做4.0呢?4.0是有成本的,4.0是要投资的,这个投资合算不合算,企业要做计算。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