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政策解读>广东惠州:单个技术改造项目补助最高不超200万元

广东惠州:单个技术改造项目补助最高不超200万元

发布时间:2016-10-17 来源:东江时报 类型:政策解读 人浏览
关键字:

机器人 技术改造 智能制造

导  读:

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主要扶持方向包括智能化改造,扶持企业推动智能制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设备更新,主要扶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推动“机器人应用”、提升装备水平、鼓励首台套装备使用;为各类企业提供检验检测、咨询、认证等服务的平台,且能为30家以上企业提供相应服务的平台。

有技改需求的企业抓紧了,日前,惠州市经信局与财政局联合发出了 《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惠州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下称 《通知》),符合条件的企业需抓紧时间,申报成功后单个项目可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项目补助金。

技术改造 智能制造 机器人

去年325家企业开展技改

为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去年,我市印发了《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自去年起,市本级预算每年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技术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00亿元,年均增长20%。

数据显示,2015年,惠州有325家企业开展了技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32.2亿元,居广东省第二位。

技改成效如何呢?以胜宏科技为例,2015年该公司淘汰了一批老旧设备,购入时总值约为1000万元,把它们换成新设备花了5000万元。启用新的自动化设备后,可以减少大量工人。以5500平方米的厂房来算,工人从1500人减少为350人,加上水电费的节省和良品率的提高,算下来,一年大概可以省7000万元。

今年重点支持服务平台

惠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主要扶持方向包括扩产增效,如扶持企业优化结构、深化产业链延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和创新品牌;智能化改造,扶持企业推动智能制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设备更新,主要扶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推动“机器人应用”、提升装备水平、鼓励首台套装备使用;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通过市级以上技术中心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机构建设,推进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研发创意设计等。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还重点支持由(各级)政府或企业出资成立的公开为各类企业提供检验检测、咨询、认证等服务的平台,且能为30家以上企业提供相应服务的平台。

企业技术改造扶持资金申请须知

两种扶持方式

根据《意见》,今年对技改企业的扶持方式包括事后补助形式和事后奖补形式。其中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题均采用事后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并经过项目主管部门验收(完工评价)通过的项目予以一次性事后补助,补助额度按因素法分配。

项目补助金额

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超过购置设备额的20%且不超过200万元,企业实际购买的设备名称及型号与申报材料必须一致,补助的项目设备购置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以设备发票时间为准)。

申报企业要求

申报企业年主营业收入要达到20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不低于30%。按照要求,此次申报的技改项目须在今年12月31日前完工。

如何递交申请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企业要向所辖县(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递交项目申请。各县(区)经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须于2016年10月30日前完成组织项目申报和初审工作。

东时记者了解到,惠城区就要求项目申报单位需在10月24前将申报材料报区科工信局,逾期不予受理。因此要申报的企业需要提早申请。

本文地址:http://ca800.com/news/d_1nul1qadkioe3.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我国推进机器人产业检测认证制

下一篇:节能减排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将采取七大措施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自动化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机器人 技术改造 智能制造
  •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6年版)》正式发布

    部分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分别就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改善消费品供给、重大装备、创新能力提升等进行了介绍并回答媒体提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和沈阳新松机器人的负责人交流了技术改造的经验和下一步打算。

  • 三年推动250家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

    近年来,包括联合光电在内的大批中山企业正火热投身于“技改大潮”中,不断通过“机器换人”实现节员增效。根据中山市政府印发的《中山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计划》),三年内将引导全市超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争创工业转型升级新优势。计划3年累计推动250家规模

  • 江苏将研发一批专用机器人

    昨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加大力度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到2020年,江苏省每年将新增技术改造投资1500亿元以上。机器人。

  • 王忠宏:从产业五大变化看经济新常态

    从产业技术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特别是引进和扩散国外先进技术的增长效应减弱,必须由模仿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我国传统产业在工艺、质量、管理、标准等基础能力上还有很多“短板”,通过适用或先进技术改造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

  • 国家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印染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在近日举行的2014威士邦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推广处副处长高红发布了《当前节能工作形势及重点》。这项发布引起了与会印染企业负责人的广泛关注。在会上,高红呼吁广大印染企业积极申报专项资金支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一位企业负责人向《中国纺织报》记者形象地描述:“这是国家给我们企

  • 改变技术落后现状 制药机械竞争力加强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制药机械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企业注重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进行产品研发,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扩内需拉动机械行业平稳发展

      专家预测,2009年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带动机械产品需求增长。随着西部大开发计划的稳步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大大促进了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的发展,并带动一大批通用机械的增长;西部重点公路、铁路、建筑、水利、电力、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工程施工机械、人工制砂机械及相关专业设备生产

  • 电力行业技术改造 变频器企业成为焦点

    对电力企业而言,能够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成本,也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作为节能降耗的利器之一,高压变频器,在电力节能降耗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在电力行业改造技术的选择中,人们对于变频器的重视无疑为变频器厂商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变频市场潜力大   变频器产生的最初用途是速度控制,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

  • 机器人与AI领跑,数字化转型提速

    这周,工业科技领域亮点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持续成为核心驱动力,政策利好、技术突破及市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高速发展。

  • 2025 年第三期工业 PC 控制及其应用全国师资培训(中北大学站)圆满结束

    2025 年 8 月 22 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委会、倍福中国自动化有限公司(Beckhoff)与中北大学联合主办,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承办的 “Beckhoff 大学合作计划丨2025 年第三期工业 PC 控制及其应用全国师资培训(中北大学站)” 在中北大学举行结业及证书颁发仪式,为这场聚焦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培训画

  • 台达亮相2025台北国际自动化工业大展

    台达于8月20日至23日以“AI 赋能 创变永续智造”为主题,于2025台北国际自动化工业大展登场,展示全球在地化趋势下,台达布局机器人、AI及数位孪生等前沿技术,助力制造业加速智能转型。其中,台达协作机器人整合AI认知感测模块首次于亚洲亮相,通过内建的AI模型,赋予机器人感知能力,协助电子组装、汽车及物流等产业,打

  • 工业科技周报 (2025年8月19日)

    本周工业科技领域亮点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持续成为核心驱动力,政策利好、技术突破及市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高速发展。

  • 2025 年第三期工业 PC 控制及其应用全国师资培训(中北大学站)开班仪式成功举行

    2025 年 8 月 19 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委会、 倍福中国自动化公司和中北大学主办,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学院承办的“Beckhoff 大学合作计划丨2025 年第三期工业 PC 控制及其应用全国师资培训(中北大学站)”在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隆重开班。智能制造,控制技术,

  • 工业科技领域一周报道(2025年7月29日-8月5日)

    本周,工业科技领域亮点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持续成为核心驱动力,政策利好、技术突破及市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高速发展。自动化,

  • 当HMI遇见IIoT

    DOP-300S采用双核1.2GHz高性能处理器,运算能力较上一代提升50%;512M RAM/ROM,存储能力提升4倍,轻松应对复杂控制逻辑与海量数据运算。台达,自动化,智能制造,中达电通,

  • 柔性生产vs僵化成本,U9 cloud如何为智造企业重构“成本基因”?

    想象一下,在智能制造的澎湃浪潮中,企业正拥抱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和小批量多批次的新常态。然而,传统成本管理却像一艘老旧的船只,在变革的激流中显露出触目惊心的短板。分析,互联网,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