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与政策的双轮驱动下,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已经迈入“万亿时代”。9月26日,在中德CPS与智能制造论坛上,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表示,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有关机构测算,智能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已从2010年的3000亿元,提高到去年的1万亿元。
此外,她表示,智能制造的专业园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已建成和拟建的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总量预计已有百家。”
但她强调,一些地方大跃进式地推进“机器换人”,认为这就是智能制造,这是片面化、简单化理解智能制造。在她看来,智能制造范围要更为广泛,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工业形态。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委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指出,我国智能制造行业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等问题。“产业基础非常薄弱,高档和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市场份额不到5%。”
在上述论坛上,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中国推进智能制造应该考察德国、美国的特色,结合中国的国情来推进,他提出了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一套路径,并提出了五个切入点。
第一个是数字化研发设计,重点推行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速运算、大数据信息工具,据其统计,目前中国的数字化工具在研发设计中的使用率是52%,他认为,2025年要提高到84%。
第二个切入点是电子信息技术嵌入产品,提高质量、功能和附加值。特别是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新材料,“在这方面我们自给率只有20%。最典型的是我们的高端芯片,几乎全部要进口,我们要积极地研发,到2020年自给率要提高到70%。”
第三是制造设备的数控化,推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发展,使关键工序数控率由现在的27%提高到64%。
第四是制造过程的智能控制,生产流程要进一步由自动化提升到智能化,“目前我们生产线自动化的比率是54%,但是要提高一个档次,提高到智能化,这样才能实现本质安全、柔性制造。”
第五个切入点是,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务规程,李毅中认为,新的智能制造的规程应能实现标准设计作业,并对质量安全、能耗、物耗、环境保护等要素做到精准控制,使制造厂成为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