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走出低端市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追上海外巨头企业的步伐,但从中长期看,国产机器人“钱景”依然看好。
第一,市场需求驱动,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潜力巨大。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龄化与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问题困扰中国制造业,而工业机器人是解决问题的方向之一。美银美林在2015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全年销售额达到107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预计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830亿美元。
该报告认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机器人购买市场,中国每10000名员工的机器人拥有量已达到35台,而日本和德国分别达到约300至385台。中国仅达到全球均值的一半,居世界第28位。再加上我国高端工业机器人仍相对依赖进口的状况,国内工业机器人若能“进口”转内需,又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第二,政策红利正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去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这无不在体现国家对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的重视程度。
第三,相关技术基础正逐渐形成。由于国家科研经费逐年上升,加之欧美政府放松中国海外并购,因此无论是内部技术攻关还是对外买技术,阻力都越来越小。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持续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增长。除去2014年增长率为9.9%,2010-2013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而国家在科研方面的大量投入也会通过产学研合作化为社会生产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各国对中国限制较多的产业领域逐步开放。并购通常能让企业快速得到先进技术,美的集团对德国机器人领域业界巨头库卡的收购就是例子。
不过,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首先,目前我国的科研经费虽然持续高速增长,但因为国内科研基础过于薄弱,加上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时间的等待,因此短期内消化科研成果,使其产业化服务于高端工业机器人制造业显得不太可能。
其次,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低迷,国内制造业也面临困境。国内企业想在现金流普遍趋紧的情况下进行转型升级,进入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融资压力更大。
最后,在相关工业技术积累方面,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科研水平较为落后,核心零部件技术含量低。因而出现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国内大部分市场被外企占据的局面。由于技术水平欠缺,我国厂商生产的机器人大多只能用于一般机械加工和装配等精度要求不高的领域,而在汽车、电子等机器人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