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27日电 (刘然)4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简称《规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规划》要点。他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高端产品相对缺乏;二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四是整体小、散、弱的问题没有改变;五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辛国斌表示,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在实地调研、组织企业座谈、征求行业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意见、专家论证等工作的基础上,于2016年3月1日联合印发了《规划》,这个规划的实现是2016年到2020年,以此来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十三五”时期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于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保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辛国斌介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整个机器人增长的幅度。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同时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
但他也强调,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缺乏的。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的问题仍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五是第三方检验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立足于产业现状,《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的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要培育三家以上的龙头产业,打造五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要达到8万小时,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机器人应用关键零部件在六轴及以上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