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国版“工业4.0”描绘的美好前景,在现代智能机器人、传感器、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成熟后,现有工厂将能够通过工业互联网把供应链、生产过程和仓储物流智能连接起来,真正使生产过程全自动化,产品个性化,前端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后端仓储物流管理智能化。
目前,中国的企业距离这一梦幻般的场景还颇为遥远。经历了手工到半自动化生产模式,正在自动化改造的中国企业,如今试图往产业链上游进发,补完“功课”。
在格力电器,目前所用的五轴联动机床由德国进口,每台售价高达600万,该德国企业一年生产200多台机器,其中有一半卖给了格力。还有德国产的高速机,最高主轴的转速可以达到4万转,是模具加工中转速最高的机器,售价也高达250万左右。
昂贵的售价,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全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转型升级,用自动化机器取代手工操作是大势所趋,将产生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一些熟悉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正雄心勃勃地从“买家”向“竞争者”转身。
目前国际上处于领先的五轴机厂商都是德国和日本的,例如德国产的德玛吉、日本产的马扎克,在操作系统方面,“五轴联动操作系统”由德国的西门子和日本的法兰克两家控制了大部分市场。
格力是德玛吉的第一大客户。但格力的目标显然不是仅仅满足于当客户。
“虽然一台机器售价几百万,利润也不低,但是为了做这机器要投入很多钱,而且可能回报的时间比较长,也就是说至少要耐得住寂寞,而且要有资金实力,发展决心。”当被问及格力为何要延伸到装备制造业时,工程师表示“因为这是一个高端技术,董总经常讲工业精神,她说你们做模具用的设备没有一个是国产的,有国产的也不要,嫌精度不够,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做这个?”
早在2011年,格力便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了自动化发展规划,制定出了“重点突破,分期实施”的自动化道路。其后,格力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格力已自主研发近100种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等10多个领域,拥有20几项设计专利。截至2014年12月31日,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累计产出设备1660台,工装1482套。
“外界都知道格力是做空调的,但你走进公司再一看,它已经变成一个装备制造公司。”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曾表示。
格力目前工厂采用的高性能六轴机器人一部分来自瑞士abb集团,瑞士ABB、德国库卡、安川电机和日本发那科是机器人的四大国际巨头,它们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高达55%。
但中国企业正在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
9月份,在“中国品牌在行动”论坛上,搜狐财经向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了解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他表示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块,分别是C(机器人元件)、P(机器人本体)、L(机器人生产线、系统集成),其中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是关键。陈吉红告诉搜狐财经,中国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上已经有重大突破,但减速器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他表示材料是关键因素。
“我也很担心,弄不好就‘外国的机器人上岗,中国工人下岗’了。”陈吉红坦言。
所以,中国企业正在加紧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开发的制造。
华中数控旗下的重庆华中数控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国内仅有的2家能够同时自主研发及生产销售及机器人控制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和机器人本体四大核心零部件及机器人整机产品的企业之一,重庆华数机器人整机产品的自主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0%。2015年机器人进入批量化生产,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部分机器人国产化率达到100%。
而已经布局3年的格力,旗下的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目前也已经拥有年产1500台套机器人的生产能力,正逐步走进格力位于全国各大基地的生产线,甚至部分自动化设备已经走向外部市场,目前机械手已经开始对外销售。
10月27日,在珠海市先进装备制造行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立志3年后能够自主设计、生产包括模具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检测设备在内的工业加工设备,成为此领域的龙头企业。
但关键性的材料、工艺能否取得突破,尚需时间来检验。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