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服务机器人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我的亲身感受是,从上半年市场中的几家已经跑出来的公司,到后半年市场上的产品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上游供应商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火热召开,等等这些都向我们表明:服务机器人产业很火。
但回头看看,后半年公开获得了投资的机器人公司数量其实并不多,为什么公司出来这么多,但融资数量却不怎么增长呢。仔细研究思考,我总结成一句话: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
市场上的机器人公司按照所满足的需求分为几类:
1、原有需求升级:
如玩具和幼儿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为玩具增加人工智能的一些内容上去,如语音对话等,幼儿教育比玩具增加的内容稍微多一些,有声读物等附加其中,扫地机器人则是在吸尘器的原理上增加了自主的路径蔽障算法。简单的讲,就是让玩具变得智能可互动,对早教机进行升级,让吸尘器可以自己栋。这类的产品有个很大的好处,市场是已经存在的,对市场的教育成本低。
2、现有需求满足:
这类型多为以前在机器人发展不好的情况下难以解决,或有一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如现在比较多见的送餐机器人,送货机器人,都属于在用工高成本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孕育而出,仓储物流类机器人,则是在数字化仓库大背景下对整体运营效率提升需求的满足,还有如逐渐出现的定位养老看护,物品运送,安防方向的机器人。此类产品的特点是:采购者的考虑多是在成本角度,而且客户多面向企业。
3、未知需求探索:
这类型的机器人以一种之前未存在的状态出现。如情感类机器人,以美国的Jibo为例子,此类以家庭管家角度切入市场的机器人。此类机器人的特点是:现阶段的需求并不强烈,市场教育工作非常大。
针对不同的分类,再稍微深入的探讨一下:
目前所有机器人分类中,卖的最好的要算扫地机器人了,就是三种分类中的第一类。但采访过一些用户我们就会发现,大家对扫地机器人的期望还是很高的,但是其智能程度还不够好,甚至有的用户最后就把扫地机放在角落里不再启动了。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全球表现最好的扫地机器人如irobot,neato等,价格很高。价格高的原因是其机器人使用视觉或激光做了slam,通过规划的方式来扫,使得机器人能规划路径,做好覆盖。这体现了一个“不好用”,而不好用的原因也是核心传感器比较贵,这主要是说激光传感器。
再说说一直想做B端服务的机器人,其最大的问题还是解决定位导航。定位导航的方法很多。简单且比较成熟的磁轨,成本随低,但是铺设麻烦;或者是利用wifi,蓝牙,uwb等的定位,其信号容易衰减,精度差;再或者是视觉,长距离高像素处理就变慢;亦或是激光,现在二维激光多,成本还高。总的来讲,在工场这类特殊的环境外,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不是效果不好,就是成本太高。
最后说说拥有语音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感谢科大讯飞等几家公司的不断努力,使得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不断的提升,但是在语义分析上,尚无很好的体验,号称对话可以超过20层的微软小冰,如果你围着一个问题往深入的问,3句之后回答已经很难满意,百度的度秘也如此。更不必说想要围绕生活对话的场景把语义做好有多难。运用在机器人上,更是体验不足够好。
几种不同的分类,其在发展方向和技术积累,以及市场拓展上是不一样的,此处不展开讨论。但无论哪一类,ToC的还是ToB的,都脱离不了消费者的2个关键词“不好用”,”贵”。而这也是产业不成熟的体现。我们继续分析解决上述2个主要的问题,不仅是要用心做,也受制于技术。我把机器人按照所需技术划分成一个金字塔:
最底层技术,是构建整个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正如我们上面所描述的那样,现在机器人产业的问题是:底层最核心的技术还未很好的普及,受限于其技术难度,或其传感器很贵。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的是,国内已经有很多有能力的厂商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了,如二维激光传感器,国内颇有几家公司,把国外一个上万的价格降到了2000+。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市场里的玩家抓住核心问题,不断进步,同时,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也为机器人在功能上的拓展带来了可能性。如果我们仔细留意,资本现在基本是围绕着机器人产业上游,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在布局。投资的机器人单品公司,也多是看重其在技术上有积累。如果公司是东拼西凑,除了外观哪块都不是自己做的,像当年做功能机那样做机器人,就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