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今天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今年工博会首设“创新科技馆”,位于6.2H展馆,展示面积约4800平方米,以“绿色技术,绿色未来”为主要展示主题。展馆内,当今世界现存的唯一一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彩虹鱼真机首次亮相。
“彩虹鱼”近期刚刚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级海试,最大潜深达4328米。从不轻易“走”出实验室的深海装备真机是第一次亮相工博会,对观众来说也是千载难逢一睹真容的机会。“彩虹鱼
”团队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崔维成领衔,他曾是蛟龙号的副总设计师,曾驾驶蛟龙号下到深海7000米领域。蛟龙号取得成功后,崔老师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把中国的深海
技术推进到11000,这也是人类海洋的极限。如果能获得成功,将代表着中国在深海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万米深海意味着什么?
在海洋学上,深海是指透光层以下的海,一般指200米以下。因为不透光,没办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生产者。而6000米以下,甚至更深的地方则被称为深渊,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可深达10911米。全球海洋的深渊海沟有26条,那里存在着深渊生物圈等独特资源,等待人类的发掘。
潜水器潜入深海乃至深渊领域,最严峻的考验来自于气压。人类生活的标准气压为1个大气压,每增加一个气压,就会产生更大的外部压力。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1个大气压。下沉到11000米就意味着增加1100个大气压,这对潜水器的构造和维持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正常运转都是巨大的考验。
技术创新:国产化率达95% 2019年挑战载人深潜
据介绍,“彩虹鱼”的国产化率达到95%,但从建造到下水仅仅用了2年不到的时间,在国际上完成这一进程通常需要5到6年的时间。“彩虹鱼”的下一个计划是到2019年实现驾驶载人潜水器对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发起极限挑战。目前,一架12米长,3米高的载人潜水器已经在设计制造进程中。与无人潜水器相比,载人潜水器舱内要同时容纳三个人,并承受11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在中国的深海制造业是史无前例的。
体制创新:“国家支持+民间投入”模式
记者了解到,“彩虹鱼”项目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彩虹鱼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搭建。虽然获得了教委、科技部的财政支持,但远不够支撑整套系统的庞大支出。民间企业于是负责起了搭建平台的功能,为“彩虹鱼”的推进,整合民间资本资源,为项目提供服务。
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辛向记者介绍,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体制上的一大创新。科学家与企业家互动,是目前科技创新大环境下所鼓励的一种创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一起参与到前沿科技中,对企业家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吴辛说,在潜水器科研进行的同时,企业也在同步考虑着如何进行产业化的开发。挖掘阶段性成果,将前沿科技每一个专利、新工艺、新材料的产生与市场及产品的技术创新相结合,带动科考船、深海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是民间资本投入的优势之处,产学研互动的力量才能真正体现。这也是与蛟龙号在全部试验完成后才考虑产业化运作最大的模式差异。
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目标,上海正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前沿,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到2020年,将在深潜、深测、深探等一批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友好、海洋管理先进的海洋事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