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从自己的云台、图像传输设备、再到自己的摄像机,几年时间 DJI 最终具备了完整的航拍解决方案能力,能生产出品质优秀且高度一体化的 Phantom Vision 这样的让人惊叹的产品,并且可以卖到 1000 美元以上的价格,保持相当高的利润,以及绝对垄断的市场份额。
「技术的优势是一个一个像是拼图一样拼出来,最终拼出我们完整的系统优势和核心的技术壁垒。」
汪滔说,「没有这些,我们就只能是个小生意,做不成更大更有趣的事情。」
如果说 DJI 有什么特别之就处,那就是这个脱胎于大学体系的技术型创业的公司没有满足于做一个 B2B 的公司维系稳定的客户,或者靠着技术代差在细分和窄众市场中安然自乐。
DJI 是技术扩散受益者。它把飞控技术、飞行器技术、航拍技术等等通过自己的产品从垂直领域引入了更大的大市场。而这些技术也给予了 DJI 可观的回报和今天绝对的行业领先优势。
极客的初心与强悍的商业哲学
2013 年 6 月,DJI 赞助了收视率并不高的亚太机器人比赛中的中国赛区比赛,支持了 600 多名像当初汪滔一样的极客们参加了比赛。汪滔说这些人其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明星,只是还没有被发现和点亮——「用三辆车把这群人拉走,放在一个地方,可能几年以后就出来十家非常好的公司了。」
汪滔骨子里其实是个挺「理想主义」的人——「国内现在缺的是对于理想、对于社会、对于艺术和生活的进取和愿望。少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再多的钱也办不好学校,再有才也成不了大艺术家,也不会有伟大的公司和极致的产品」这是汪滔曾经在朋友圈中写下这么一段文字。
他曾经跟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说:「我觉得中国就是特别需要成长出有极客精神的 Super Star,这样社会才会认同这些精神,才会真正有创新的土壤。」而在他认同的极客精神中,好奇心显然是最强大的驱动力,而追求极致则是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
汪滔至今一直有个爱好,就是出游时候经常背着自己的飞机,到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就放飞航拍一下,因为他觉得这是用另一个视角看世界,常常能看到特别美好的东西,给人惊喜。
他当年创业就是想能创造「好操控的飞行器」,后来逐步延展到让更多人看到全新角度的世界,如今他初心依旧且乐在其中,可他对好产品的定义却越来越「贪婪」。汪滔对极客公园坦言自己经常看到 DJI 新一代产品时候会不够兴奋,因为他自己的心思已经在更下一代更超越的产品身上了。
实际上,在商业领域,他带领的 DJI 绝对是个「Hardball」——就像美国政治作家克里思?马修斯当年那本畅销书《硬球》中描述的一样,DJI 为了胜出有着一系列讲求实际、大胆、巧妙的手段与技巧。是个一个既硬又圆,极其难对付的「硬球」。
在汪滔的商业思维里,赢是非常重要的。要赢,首先是建立「系统的优势」——比如通过一个个子系统的极致突破把竞争壁垒越垒越高。
过去 DJI 从飞控模块到飞机整体、从云台到无线图传设备已经构建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完整技术链条就是出于这个考虑。而今天 DJI 已经推出了突破性的高清无线图像传输;还有具有颠覆性价格的、从飞行云台技术延展出来的专业级摄像机电子稳定器 Ronin……另外,虽然汪滔没有向极客公园确认,但是很多迹象表示无论是电机这样的产品、还是在微型摄像机等更复杂的领域 DJI 都会不满足于今天的技术和产品现状。
汪滔认为,一个技术驱动的科技公司,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断快跑。「别人开始抄我这一代产品的时候,我新的产品已经超越他们一代了。同时,综合的技术系统优势会让追赶者永远只能模仿我的过去,无法迂回到我的未来。」这让追赶者永远没有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赶超成本会高到他无法承受。
根据 DJI 自己的数据,在全球多旋翼无人机市场其已经占据了大约七成的份额。用汪滔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自己至少要高第二名的出货量十倍以上。因为量大之后可以做到成本更低;而且好的收益让我的研发能力也可以是他们的十倍,最终好产品和技术一定是来自我们。」
汪滔认为从汽车行业一百多年来构筑了一个足够高的门槛中可以学到很多:相对稳定的毛利+大批量的生产+足够多尖端的人才和技术,构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份额永远比毛利更重要,」汪滔对极客公园说,「如果我是乔布斯,我会早些推出一个 iPhone 的平价版,不会坐视安卓的崛起。跟垄断市场比,我宁愿不要利润。」
「对 DJI 来说,做一个让大多数人使用的消费级好产品很重要。消费级并不是意味价格低廉却品质粗糙,相反是既便宜又绝对好。如果能做好我不想做一个烂东西出去。比如我明明可以做到 1080p,我不想做 720p。比如电机我明明能把他做到比其他好 50%,我不想只是做一个刚刚好的。」汪滔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品牌,才能用好产品支撑好的利润,进而建立更强大的公司。
在这问题上,汪滔的极客气质和商业思维得到了统一:他对自己最低的要求是「为大众做一个最好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 DJI 这家公司在硅谷有着众多的粉丝,他的身上让人看到了很多中国公司不常见的一面——做一个有品质的好玩东西,且毫不妥协。
因此,即便是同为飞行器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3D Robotics 创始人、《连线》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自己一直希望能像安卓那样抓住无人机市场爆发的机会,但这个市场里 DJI 才是榜样,是最像苹果的公司。
汪滔对此觉得很荣幸,但他觉得其实在商业角度自己追求的不是像不像苹果,而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很多人习惯了去大市场捞一杯羹,可只是去捞一杯羹的话,我不做。」
极客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初心对汪滔很重要,但是成为一个按照最有效率的路径滚动的「硬球」,对他更是一种深入基因的东西。DJI 的强悍,其实正是来源此两者的结合。
下一个 GoPro?
今年 6 月末,运动摄像机企业 GoPro 在纳斯达克上市,受到了 Google、Facebook 们都不曾获得的追捧:4 天时间股价涨幅超过 100%,市值一度超过 60 亿美元。
GoPro 的走红在于它颠覆了相机以前只能拍别人的局限,在极限运动的场合中,一旦换一种视角,就会拍摄出震慑人心的画面。比起设备本身对于摄像机市场的颠覆,GoPro 开启了新的想象力,这让这家小众产品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极限运动爱好者中:足够酷的人用它创造足够酷的内容,足够酷的内容在视频网站引发大众人群的追捧。也许大多数普通人买了 GoPro 也未必有机会拍出足够震慑人心的画面,但这个产品开启了一种向往,或者说贩卖的是一种「想要成为那群很酷的人」的情怀。
“在为爱好者提供了一体机航拍解决方案之外,面向专业人群,DJI还推出了专业用于航拍的六旋翼飞行平台S800。”
和 GoPro 类似,DJI 也正逐渐从细分小众人群开始影响大众。从最初定位航模爱好者的飞行控制模型到集成了摄像与无人机功能于一身的航拍一体机,DJI 也在开启一个新的想象力——「我们现在还不能人人都享受飞的乐趣,那只送『眼睛』到空中呢?」
实际上,GoPro 与 DJI 一直颇有渊源,因为最早 DJI 的设备就是作为 GoPro 摄像机的航空载具与其完美结合的。这种完美的结合甚至让 GoPro 曾经找到 DJI 寻求定制自己品牌的一体化航拍设备。汪滔告诉极客公园,当时自己因为双方价格没有谈拢而放弃了这个合作,现在看起来这或许是个对 DJI 很有意义的选择,因为 DJI 这几年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技术系统积累,现在已经不满足做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是要创造由自己主导的完整系统了。
“从自己的云台到自己的图像传输设备,甚至连航拍用的相机,DJI都亲自来做”
如今 DJI 的粉丝并非只是航模爱好者,操作上简单到开箱可用让 DJI 的产品每天不仅仅在创造精彩的航拍内容,而且还在扩展着很多意想不到的使用边界。
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位房产经纪人购买了一台 DJI Phantom 2,他让无人机到自己物业的上空飞行,在独特的角度拍下照片和视频,这些过去无法呈现的画面,将一个待售三年的农场卖了出去;云南鲁甸,地震后一支 5 人的航拍救援小组利用 DJI 的 S900 无人机在灾区进行灾后评估作业和联合救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干洗公司曾因为用 DJI 的 Phantom 无人机快递干洗好的衣服而名声大噪;无论是亚马逊还是国内快递巨头顺丰,都已经将无人机送快递列上日程;更常见的则是影视媒体中,从热播美剧《摩登家庭》、《国土安全》,到 BBC 关于巴西世界杯的纪录片乃至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DJI 的产品已经广泛用作视频的拍摄中去。
无人机颠覆世界才刚刚开始,从普通用户看世界的一个新视角,到极客们眼里三维空间中的新智能节点。这家中国公司的故事,很可能不是「另一个 Gopro」,而会是「第一个 DJI」。
上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