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机器人企业在长三角制造业“机器换人”浪潮中如鱼得水,让人不禁思考长三角、珠三角之间机器人应用的异同。
谈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机器人应用的异同
1月30日,南方日报“致佛山市的十封信”系列报道第三篇章继续聚焦佛山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等关键命题引发了企业热议。有佛山企业家表示,同样感受到长三角企业和对机器人的热情。广东诺尔贝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新建认为,佛山近年新增的机器人企业多为知识分子创业,存在广泛的融资需求;而作为买方的佛山中小企业也对政府补贴存有依赖。他建议佛山相关政策制定应该更接地气,在金融等方面注重政策的普惠性。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晖分析,除了地方政府的认识和理解有差异,佛山与长三角城市的差异,很可能还和两地产业结构的差异有关;因此机器人应用,不能单纯靠政府引导,关键是企业意识到采用的必要性。
华东企业前瞻性更强
“长三角机器人应用,确实在国内领先。”广东诺尔贝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新建告诉记者,诺尔贝最近在江苏扬州、浙江丽水,以及近年来加入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安徽芜湖,都有成交。
他分析背后原因说,广东与长三角企业增资扩产的风格存在差异,“我们机器人企业同行开玩笑,这边的企业家是‘地主’,不爱创新但是抗风险能力强。华东企业家是‘资本家’,更有开拓精神,危机意识、前瞻性更强。”
政府政策的力度和执行也是重要原因。“例如安徽芜湖,对本地企业购买本地机器人的力度很大,企业购买前三台机器人,补贴相当于其中一台免费,很多企业都领到这笔补贴。”
“现在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不太好,政府出钱补贴就为企业使用机器人降低了风险,尝到甜头之后,企业自然会自己购买。”他说,芜湖当地鼓励他也注册落地的机器人公司,直接在当地开展业务,目前他正在考虑这个方向。
位于南海狮山的广东珠江中富电梯有限公司,是佛山电梯行业第一家采用机器人的企业。珠江中富总经理余志荣告诉记者,他当时拍板采用机器人,首先是考虑到加强焊接工艺的精度,其次是为了更好保护工人、预防工伤。此外,这也能为企业带来更好形象。
但是余志荣发现,在珠江中富之后,佛山仅有凌王电梯一家跟进引入了机器人。“其他人也想用,但是太贵了,机器手加上特制的夹具,要80万元左右。所以很多同行就继续用人手焊接,他们的想法是,反正这么多年也都这样过来了。”余志荣说。
据余志荣所知,机器人在长三角电梯行业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他们比较喜欢用先进设备。”余志荣说,“佛山企业也是有不少希望加强自动化的,政府有补贴最好。”
对于佛山是否已有相关政策,他还并不了解,“如果有的话,应该让企业都知道一下。
解决融资问题将培育更强大集成商
在卢新建看来,长三角一些地区的政策让外地机器人企业眼红,虽然佛山也在扶持机器人产业和应用,但政策应该更接地气,无论是对机器人厂商,还是对购买机器人的企业,都是如此。
其中对于后者,他举例说,诺尔贝在佛山70%的客户都是大企业,大企业更容易从政府拿到补贴。“我在佛山市有一些中小企业客户,他们想过去申请机器人补贴,但是觉得为了几万块钱,太麻烦了不值得。”卢新建说,“大企业有很多与政府打交道的经验,而很多中小企业连文职人员都不多,有些客户觉得实在太麻烦就会放弃。”
“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还应该根据更重推广实效。”他说,在其他一些城市,企业购买机器人申请补贴,直接从网上申请就可以,更容易为中小企业接受。
他建议,佛山提出做强智能装备产业,能否成立专项的机器人推广基金,用于为企业购买机器人补贴,以及对机器人企业的本身融资需求进行贴息,这样更有针对性。
“佛山为什么没有出现强大的机器人集成商?因为这两年出现的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都是知识分子创业,有技术但没钱,解决了这个问题,肯定能为机器人的发展带来很大帮助。”卢新建自己就有这样的遭遇,当时一家银行嫌诺尔贝成立不足一年,虽然诺尔贝之前参加一些创业大赛成绩不错,但银行仍只能考虑抵押贷款,让卢新建感到很为难。
他建议,佛山在未来的机器人产业扶持、应用推广中,应该多制定适合初创型机器人企业的普惠政策,给小企业、初创企业成长的机会,佛山将更有希望培育出本土的机器人巨头,同时也能加强机器人的使用推广。
■观点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晖:
机器换人,企业意识才是长久动力
机器人及其相关产业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和标志,我国的机器人产业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中国虽然正在逐步放宽生育政策,但中国告别人口红利和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都在加快,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很容易造成劳动力的紧缺,日本至今仍经历这种痛苦,而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普遍应用,对缓解劳动力的压力无疑非常有利,这也可以视作长三角政府主动促进企业采用机器人用于生产的原因。
而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人,多数中小企业更看重当前的收益和成本,如果采用新的技术成本过高自然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失去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自然也就失去了积极采用机器人的动力吧。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企业在这方面的区别,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地方政府的认识和理解有差异,很可能还和两地产业结构的差异有关,制造业的领域不同,在当前的机器人制造和应用水平前提下,应用机器人的动力和必要性也不同。因此不能单纯靠政府引导,关键是企业意识到采用的必要性,这才是长久动力。
■链接
“东莞制造2025”:
六大工程一半与机器人有关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推广事后奖励、拨贷联动、租赁补贴等方式,解决企业‘机器换人’资金难题。”1月29日,《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现身东莞市。
在该战略的六大工程中,与机器人有关的多达一半。该战略提出,要把东莞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依托东莞“机器换人”的庞大市场,加快发展以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并建好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东莞是珠三角较早制定机器人推广政策的城市之一。据悉,在去年夏天,东莞市已先后通过《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其中,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提出,将连续三年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推动东莞企业实施“机器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