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4年,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辛勤耕耘并迎来业绩持续增长的一年,也是风波迭起、值得警示与反思的一年。我们从中甄选出十大新闻事件,以此作为本报汽车周刊向读者奉上的一份年终“大餐”。
一、产销持续增长 中国或连续6年领跑全球
2014年1月至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43.05万辆和2107.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2%和6.1%。其中,乘用车分别增长10.3%和9.2%。就目前的增长势头看,中国连续6年领跑全球汽车市场已无悬念。为在中国市场多分一杯羹,跨国巨头们竞相在华扩大投资、增加新品、改善服务。2014年1至11月,销量排名前10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东风日产、神龙、长安福特、东风悦达、一汽丰田和重庆长安。
点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二、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现12连跌
2014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累计429.35万辆,同比增长10%,比乘用车整体增速低3.2%,市场占有率由去年同期的33.7%降至32.7%。据统计,这已是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连续12个月下降。虽然今年9月以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连续小幅回升。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这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并不能说明自主品牌汽车已走出低谷。
点评:自主品牌还需正视差距,迎难而上。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不能没有自主汽车产业。
三、汽车行业首次举起反垄断大旗
2014年6月10日,商务部宣布对国内汽车市场上潜在的垄断行为进行调查。8月13日,武汉4家宝马经销商因存在垄断行为被罚162万元。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对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业、日本精工等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罚款约12.4亿元,成为迄今为止反垄断开出的最大罚单。在制度层面,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将平行进口车合法化提上日程。
点评:规范了市场秩序,维护了消费权益,为有理有节的反垄断点赞。
四、新能源车产业化大步前进
2014年,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对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明确了对电动汽车充电给予优惠的政策导向;财政部等对新能源汽车实行了免征购置税;工信部、发改委等加强了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七部委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公交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等。一批国内外生产企业如北汽、江淮、比亚迪、宝马、大众、奔驰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产品,宇通客车还推出了一整套促进新能车市场化的解决方案。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7125辆,销售52944辆,同比成数倍增长。
点评:呼唤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焦点不在于政策本身,而在于新能源车的真正推广和普及。
五、公车改革或引发私人购买新井喷
作为全面开启公车改革的里程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于今年7月16日正式发布。根据改革计划,中央单位的车改工作将在年底前完成,地方车改工作在2015年底完成。有机构估测,车改工作到位后,我国各级政府每年减少的支出总额将在1500亿元以上,而转为私车市场的购车需求将达2000亿元以上。
点评:已闻惊雷,更待喜雨。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