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机器人密度均值为51,中国仅为15。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为每一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模式与美国接近,即本身生产的机器人较少,众多企业集中于机器人系统集成这一块。
“中国机器人市场即将爆发”,一年前的这句市场预言正在得到印证。
近期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利好消息称得上是“扎堆儿”。先是9月底来自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称,该公司建设的我国首条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能将达到5000台工业机器人;10月,杭州娃哈哈集团又证实,该集团已就智能机器人和物流装备项目与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欲合作成立公司,跨界涉足特种专用机器人产业。还有业内消息称,乳业巨头蒙牛公司的生产线上正在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与此同时,不断有企业投资或设立机器人公司,或收购国外机器人公司股份,有的企业甚至还筹建商业银行,为发展机器人项目进行融资。
另外,更有国际机器人企业瞄准国内市场,纷纷攻城略地,抢占码头。
毋庸置疑,市场将进入与机器人“共舞”的时代,围绕机器人展开的商业合作与竞争也在悄悄展开。而在先期,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正在进行着产业布局,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蛋糕已出炉,谁是“伟大公司”
“我国未来工业自动化转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工业机器人的强大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带动其市场快速发展。我国将进入机器人时代。”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表示。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机器人市场仍由外资品牌占主导地位。未来国产机器人能否与国外机器人巨头企业分庭抗礼、比肩竞争,人们拭目以待。
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机器人密度均值为51,中国仅为15。就目前而言,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为每一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拥有347台,日本为339台,德国为251台。
巨大的差距意味着无限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据工信部工业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体系要具备3-5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8-10个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将达到100以上。
鉴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企业自然不甘落后,纷纷布局来争抢这块大蛋糕。于是,人们就看到了上述一连串企业“扎堆儿”与机器人“共舞”的利好消息。沈阳新松机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认为:“未来机器人行业有可能将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引擎,诞生出一批更为伟大的公司。”事实上,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年销售量最大的市场。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2013年,中国共售出37000台工业机器人,世界上售出的每5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安装在中国。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