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浦东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日本、韩国等国专家 对机器人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见解。“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体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赵杰表示,我国制造业面对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劳动力结构短缺和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等众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同时将重点推进在船舶、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
王卫明指出,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的工业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到 202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性的龙头企业;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 45%以上。每一万名工人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 100 以上,能够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王卫明指出,我国对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度重视。2013年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今年3月,工信部又召开了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会。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对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爆发性态势。为了实现当前和今后的目标,工信部确定了几个主要任务。
一是显著提高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根据船舶、电子、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的需求开发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攻克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并且形成生产力,使创新资源和要素能够得到有效的汇聚和深度的合作,明显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培育产业集聚,建立以工业机器人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为牵引,零部件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在产业布局方面,要引导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趋势和规模,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序地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区域差异化。此外,要在物流、国防军工等方面实现自主品牌机器人的示范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促进工业领域的产业升级。
王卫明强调,要制定一批关键技术标准、重点应用标准,以充分满足机器人产业所需求的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工业机器人设计、研发、检测、试验、验证、认证认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突破智能化核心机器人共性技术和学科交叉带来的新技术;引导国内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实现我国机器人技术走出去。
王卫明表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今年已经安排了面向专项机床开发和生产的机器人开发项目。同时,加大机器人在船舶、飞机、民爆、传感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应用示范的推广力度,提升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