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制造业走向低迷。促使不少日资自动化设备品牌关注海外市场,不少日资品牌已在中国开设分公司,并且大部分都已经在国内拥有工厂或计划开设工厂。
为何出现此局面?这需要从日本国内制造业市场说起。
8月29日,作为日本制造业骄傲的索尼从伦敦证券交易所退市,标志着索尼完全退出欧洲证券市场。索尼事件是日本消费电子行业走向没落的一个缩影。日本8大消费电子企业,分别是日立、东芝、松下、
三菱电机、索尼、富士通、NEC和夏普。雷曼危机爆发的2008财年,以上公司几乎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合计亏损2万亿日元。随后,它们开始抽丝剥茧般地剥离已失去竞争力的电器和半导体业务,尽管有些已经改造成功,但有些则至今仍在亏损。
电子制造业体现了日本制造业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比如液晶电视,2002年刚普及时,日本企业份额约占世界市场的80%,然而,现在却只相当于25%。不仅如此,在某些消费电子领域,日本还沦为了净进口国。比如手机领域,2013年,索尼凭借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排名中位居第7,成为日本硕果仅存的手机厂商,但却也退出了在日本国内的生产。据花旗证券的测算,在日本通信设备领域,进口产品已经占到市场的一半。有统计显示,2011年日本市场上销售的4100万部手机中,有六成以上是苹果、三星等外国企业手机。
造成此局面从内外因素分析有两点: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企业的崛起给日本制造企业造成了冲击,这是全球化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中国和韩国企业能够以更廉价成本、更适应时代地生产出来,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日本的产品丧失竞争力。比如在PC领域,联想借助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通过收购Thinkpad,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和品牌,从而一举成为全球的老大。而在手机领域,华为、中兴、联想等借助成本优势、研发能力和互联网思维能力,已经将日资企业全线逼退,甚至对韩国三星也构成了挑战。 其次,日本国内制造业经常抱怨的日元升值、雷曼危机、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