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厂里,“人+机器人”组合将是最普遍的劳动呈现方式,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与机器人“共事”的人,即能够独立操作各种工业机器人的工人,甚至能够集成、维修机器人的高级技术人员。而当前,这类人才的缺口巨大。有机器人厂家诉苦,高级工程师千里迢迢飞去外地帮用户解决问题,有时只是一个开关不会使。
人才缺口不补上,机器人产业就不可能真正铺开,这已成为机器人行业里的共识。佛山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曾估算,当地一家水龙头厂用50套机器人抛光系统,需要操作、维修、保养机器人的专业人员150人。推而广之,全国规模以上生产水龙头企业超过500家,仅此领域需要机器人专业人员超过7.5万人。可见,工人们如果能成功实现“转型”,施展拳脚的天地仍然广阔。
在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两台压铸机器人正在恶劣的高温环境里上料、下料,该岗位原来的工人流失率达69%。 经济日报记者 郑 杨摄
如何使传统工人实现“升级”以适应机器人时代?专家认为,这需要企业与高等院校联手,通过资源整合,快速为行业培养、输送和储备人才。在珠三角,已经有企业看到了机器人技能培训中蕴藏的“金矿”,在学校与企业间搭桥,结合双方优势,为人才提供理论培训与实践平台。
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室主任白小波教授教授表示: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人工与自动化设备混合生产的问题,为此增加了机器人自动化系统技术方案、系统运行、维护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的“投资”。对于人机交互的使用,白教授给出了两点建议:未来机器人需要发展多摄像机器视觉测量、定位技术,实时测量工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姿态,计算其空间位置,同时另一项技术需满足精度要求的柔性机器人搬运技术;机器人应用外部传感器融合技术,光电式、激光式等多种传感器技术以及与视觉装置联合的使用。
工人们也应顺势加强自身学习。机器人时代,你想成为机器人的“主宰者”还是“助手”?这其中技术含量的差异将带来岗位、薪酬的天壤之别。懂得管理、集成、维修机器人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企业高薪争抢的“香饽饽”,而单一操作机器人的工人则会沦为车间的最底层。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工人不会因为新设备的到来而被淘汰,而会因为不适应或不学习而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