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再工业化”为背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趋势已经显现,目前增速是整体经济增速的两倍。这和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制造业外包趋势形成了鲜明反差。作为美国制造业外包的开拓者,通用电气总裁杰夫·伊梅尔特宣称,外包模式已是明日黄花,该公司在亚洲的外包业务正回归美国本土。
判断制造业回流是危机之后的一种暂时现象,还是国际分工重新调整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确定制造业回流的基本背景。无论是制造业回流还是“再工业化”,都是产业界对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适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大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即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外流,虚拟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致使负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格局,即改变发达国家从事虚拟经济活动、发展中国家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分工格局。从这种意义上看,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与“再工业化”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实际上,不仅是美国企业,其他发达国家企业也都加入到制造业回流的浪潮之中,甚至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德国也在推行所谓的“工业4.0”运动。
进入后危机时代,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与“再工业化”的因素大致有三类:一是美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法规。比如,2009年发布的《重塑美国制造业框架》、2010年通过的《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等。这些政策法规既有助于限制制造业外包,同时又为制造业回流创造了条件。二是页岩气革命的兴起。它既是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结果,又为“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流创造了条件。目前,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亚洲平均水平的1/4到1/3。这使得与能源相关的能源化工、基础金属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成为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增长最快的产业。三是新兴市场国家与美国的成本差距在缩小。一方面技术进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在迅速上升。按照美联储等美国官方机构的估算,美国与中国制造业单位实际工资的差距将从2006年的17美元缩小到2015年的7美元。这对制造业全球布局的影响非常直接。
此外,影响制造业回流的另一个潜在关键因素是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对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支柱产业,全球产业界与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不过,有一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即3D打印技术有可能会改变制造业的未来。而3D打印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需要置于同一空间。如果这一技术发展方向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企业将会从根本上失去外包动力。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流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全球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运行机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