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放在那里,需要开启资源的钥匙。钥匙是两个:技术和政策。”风电行业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样形容海上风电的发展。
有人说是契机,有人说是方向,而企业的积极性有限,很大程度上缘于这“两把钥匙”的缺乏。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日益提速,海上风能未来会如何,备受关注。
“风声大,雨点小”
对于海上风电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根据规划,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船)、海上风机运营维护船、海上及潮间带风力发电装备等,全面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
国家的态度比较明朗。不过,现实中风电行业的感受如何呢?
“只有几个龙头企业在做(海上风电),很多企业都望而却步。”3月18日,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发展海上风电,被认为有诸多意义。国内某大型风电企业的研发业务单元总经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海上风电是未来新能源产业尤其是风电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在王晓坤看来,目前风电主要集中在“三北”以及一些丘陵、风口山地区,并网、弃风等问题严重,“如果海上风电发展起来了。对风电企业来说是一个拯救”。
对于中国的风电行业而言,2010年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的启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不过,与当初的热情相比,项目开工难、进展缓慢等问题后来一直被业内诟病。
上海电气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孝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作为风机制造商企业,他们肯定是会参与到海上风电的发展中。不过,他认为,海上风电的进展速度不会很快。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的推进力度还不是很大,关键是投资商还处于观望状态。从第一批海上风电招标到现在,除了上海东海大桥,真正实施的海上风电项目很少,海洋风能工程装备的需求不旺。”金孝龙说。
他坦言,我国在海上风电的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能力,具备了较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条件。比如制造了几艘海上施工船、龙源电力在海上风电方面的发展等,但目前这些能力建设还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据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陆地风电的部分审批权已被下放,相比之下,目前海上风电的审批涉及海洋、军事、海事、环境等领域,牵扯面非常广泛,审批手续也非常繁琐。
“两把钥匙”的瓶颈
一边是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热情,另一边则是企业的现实表现。为什么有人说是契机,有人说是方向,而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政策缘何难以“落地”呢?
国内某大型风电企业的研发业务单元总经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技术装备来看,目前风电企业还没有很成熟的经验,因为大家都知道风险非常大,技术挑战非常大,所以装备本身尚面临很多问题。从政策层面来说,相关的电价等还没有明确,企业不愿意去尝试风险。
根据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情况,与欧洲相比,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历程比较短。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机组,大约可以追溯到金风科技2007年在渤海湾的实验性研发测试工作。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中国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不系统的方面。
发展海上风能所需要的工程装备,一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风机;另一部分是项目实施过程需要的工程装备比如吊装船、运维船等。
据前述风电企业研发业务单元总经理介绍,吊装船并没有核心技术的挑战,运维的船舶可以在现有的海洋船舶技术和工程经验基础上,做一些应用设计,从而更好实现可达性。相比之下,海上发电所需要的风机机组的可靠性面临的挑战却很大。
该人士称,海上风电的技术复杂性和难度远超陆地风电,涉及海洋气象、防腐专项技术、风机需要的地基和漂浮式控制等,各海域的温度、水流、盐分等也不一样。“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的技术突破和度电成本是核心。”
除了技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海上风电的成本比火电高两倍左右,而海上风电的电价政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开发商期望定价能在每度0.9元左右。如果这个能够定下来,开发商的积极性有望提高。”金孝龙说。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认为,由于海上风电的成本很高,国家应该出台政策细则,如支持技术创新、降低设备成本、降低前期投入和较好的并网电价等,支持风电发展。
风电业内人士呼吁,发展海上风电,要做好循序渐进的、长远的规划,核心技术需要有持续的投入机制,同时需要有严谨的评价机制和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