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于机器人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杭产机器人各有特长。
正月初十,杭州宇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海王一号”水下机器人出海,进行第四次深海调试,这是杭产机器人首次出海,届时它将可潜入4000米深的海底作业。事实上,早在“蛟龙”号刷新深潜纪录之前的两次潜水试验中,杭州宇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沉积物取样器和样品存放箱就曾搭载“蛟龙”号顺利获取样品。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高端水下机器人及其配件研发和生产应用的水下装备制造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郑胜利坚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他说公司已围绕水下机器人本体结构、螺旋桨推进、水下液压源、机械手四大核心业务,突破了八大关键技术,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地参与到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战略中去,高新科技成果就是企业的最大优势,公司一心一意做水下机器人。
如果说水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有区别的话,即便同样是工业机器人,杭州的生产和研发企业也做到了“术业有专攻”。康奋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天挺从事的就是太阳能电池片的自动串焊机器人业务,售价180万元,一台机器相当于可取代20-30个工人,每月节省劳动成本10万元以上,企业购置机器人后基本上一年半左右即可回本。“三年前,正逢光伏产业低点,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入市的。”事实证明了任天挺对光伏产业的分析是对的,他专门生产只针对于光伏产业的机器人,如今回暖的光伏产业给他带来了批量大订单,预计今年产值可破亿元。
相比天价机器人,杭州科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立主推的焊锡机只要10万元左右一台,并且远销往日本、德国。这是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小公司,但前期的投资事实上远远不止两年。“公司的前身是专做产品研发的,足足坚持了四年多才转手。”姚建立已深深感受到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压力,他接手公司后第一时间开拓市场,将研发成果与市场对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很厉害,很多人都看好这个行业,不少资本相继涌入。”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制造机器人的企业不低于100家,企业之间挖人或是并购的现象屡有发生,暗战不断。有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不能将前沿的技术和一些未来设想曝光。“竞争对手非常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有时我们的一些想法还在构思阶段,他们知道了,产品就出来了!”这位业内人士称,有关机器人的“商海谍战”每天都在上演。
在杭州,一大批优质的机器人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杭州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去年的发展势头很猛,机器人生产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最高的达到900%。日前,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