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水战”到“肉搏战”,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两大巨头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与中联重科(000157,股吧)之间的恩怨愈演愈烈,再度升级。
日前,在三一重工苏州新品推介会上,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两企业员工发生冲突。据中联重科相关人士称,冲突现场有中联重科员工被打伤,车辆被砸。至此,双方由以前的隔空对骂,升级为肢体武斗。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姑且把这两家企业的恩怨放在一边,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的“争斗”也折射出当前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不良竞争态势,其背后则是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景气,并由此导致盈利能力的急剧下降。
恩怨升级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两大巨头,同处湖南长沙的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矛盾由来已久,但从去年三一“迁都”北京开始公开化。双方围绕“窃取商业机密”、“虚假销售以及财务造假”等一系列焦点问题展开了“口水战”。
今年5月,双方的矛盾再度爆发,由“口水战”升级为“肉搏战”。5月24日,中联重科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三一重工单方面召开“比武”大会,诋毁中联产品的信誉,误导公众,虚假宣传,并向国家工商总局递交材料,投诉三一重工此前在多地举行的新品上市推介会中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5月25日,在三一重工苏州新品上市推介会上,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两企业员工发生冲突。据中联重科相关人士称,冲突现场有中联重科员工被打伤,车辆被砸。而三一重工则回应称,中联员工现场骚扰,向三一泵车扔砖不说,还率先开车撞人,从而导致矛盾激化。
5月28日,三一重工对“涉嫌不正当竞争”的指控正式回应,称“比武”是工程机械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普遍做法,而其泵车在“比武”活动中提供的数据真实、准确,不存在虚假宣传。三一重工同时表示,公司已经委托律师事务所全权处理中联重科向相关政府部门投诉一事。
6月7日,中联重科副总裁陈晓非正面回应与三一重工的“武斗”事件,并称国家工商总局已正式受理中联重科诉三一重工“不正当竞争”一案。陈晓非再三强调“恶性竞争是对行业的伤害”,希望竞争对手更多地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将更多精力放在完善企业自身发展上。
而此前,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也表示,三一重工饱受恶性竞争的困扰,并损失惨重。“我们不认为竞争对手是敌人,我们称之为竞争伙伴。我们尊重所有竞争伙伴,但确实非常厌恶恶性竞争,对政商勾结更是无能为力。”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中联重科还是三一重工的高层,都曾在公开场合质疑过对方,也都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些含沙射影的话。也许正如此话所讲:你所厌恶的,正是你要变成的样子。
#page#
恶性竞争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争斗”的背后,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景气,并由此导致盈利能力的剧降。
今年以来,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相继被媒体曝光存在虚假销售以及财务造假等行为,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在这方面可堪称“难兄难弟”。
6月6日,三一重工再次被媒体报道虚增销售收入超4亿元,并详细列举相关交易清单。三一重工则在6月7日晚间发布公告,认为媒体报道不属实。
而此前,有媒体称中联重科华中地区存在“销售—退货”等虚增收入及造假行为。中联重科随后发布公告,对媒体相关质疑给予否定并进行了详细说明。
据了解,中联重科201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3005万元,同比下降9.12%;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下降幅度扩大至71.66%,首季实现净利润59179万元。而三一重工也同样业绩惨淡,201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8609万元,同比下降34.25%;今年一季度则下降43.93%,首季实现净利润57237万元。
不仅如此,在股市上,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再次成为“难兄难弟”。中联重科自2月8日以来连续下挫,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在6月5日最低报6.86元,创近一年半新低,其股价今年以来累计下跌23.24%。而三一重工也自2月初开始持续下跌,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下跌16.53%。截至6月7日,三一重工收报8.84元,盘中股价创近7个月新低。
与此同时,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争斗”也折射出当前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不良竞争态势。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从来都是主题。竞争是每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采取“杀敌1000,自损800”的竞争模式,恐怕并不理智。一位IT界的知名经理人如此评论目前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态势:“一群中国最聪明的人正聚在一起,搞一件并不精明的事情。”
事实上,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恶性竞争并非没有前车之鉴。装载机价格战曾令装载机的盈利成为负值,恶性竞争几乎毁了一个行业。而近几年工程机械“零首付”这种所谓的销售创新模式,不仅透支了市场更坑害了行业。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工程机械行业普遍低迷,企业间的竞争几近胶着,成为滋生恶性竞争行为的温床。而“恶性竞争,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吕莹表示:“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工程机械开始转向中速增长期,企业在适应行业变轨的过程中,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把不利于行业发展的陋习摒弃掉,这样才能有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