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2013年机器人技术高峰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会。专家认为,从本世纪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机器人的发展要注重从“机器”到“人”的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机器人智能化,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会专家认为,机器人的产生改变了生产方式,带动了制造业模式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人的出现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完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机器人实现了社会生活信息化,完成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机器人则将逐步实现生产和生活的智能化,完成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双重改变。
新工业革命和制造模式的转变都需要机器人技术的支撑,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带来了诸多时机,正呼唤着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眼下,机器人的发展也正在逐步走向产业化,越来越多的得到投资关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在进行产业园或示范区的试点应用。
“而机器人研发的技术高、难度大、更新快,对于我国目前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来说,是技术与价格双重要素的挑战。”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说,在国际上,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品牌打造不足,缺少核心企业支撑,中国机器人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成为机器人强国,关键是由“机器”向“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局限于机器人外形像人,而是对机器人更加智能化的要求。
曲道奎表示,若传统机器人仅仅是满足了市场中的特殊岗位或特殊设备上的需求,而现代机器人的研发和发展则要满足为企业减少人力、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求。从技术层面来讲,传统的机器人重复精度、速度,而现代机器人的研发则要注重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page#
“机器人的发展必须实现技术上的创新突破,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创新手段降低成本、提升功能性能和竞争力,才能寻找到突破口。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保护国内市场,培养世界级市场,打造国家核心价值链。”曲道奎说,与此同时,我国要在产品上与其他国家寻求差异化,并避免成为产业链的低端。
曲道奎还表示,若想求得机器人有序、长足的发展,国家应将机器人的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扶持其成为最高端的高新技术,对机器人的市场有策略性的保护,培养核心企业,形成本土产业的高端环节和产业链。对于企业来讲,应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实现升级换代,生产规则形成产业生态链。
据悉,该论坛由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