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第一代风电机组,20年质保期满,已近退役,但如何处置,既无业界研究,亦无制度安排,更缺应对动力。但在新能源跃进潮中,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
20年,还早呢
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第一批度过了20年质保期的风机设备。
这些建设于1990年代初的老风电场寿终正寝后,是选择废弃,凑合着运行,还是“以大代小”换新风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界上上下下,都还没认真想过这问题。
“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也才开始关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中国风电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兴顺则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司2005年才进入风电开发领域,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想过。
无论是风电场还是太阳能发电站,风机和太阳能电池组件设备的使用寿命都是20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2005年前后进入大发展时期,到2012年,风电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太阳能装机达到300万千瓦,目前绝大多数的风场和太阳能电站仅仅运行了不到10年。
几乎没有人考虑过20年以后的事,这是当下中国风电和太阳能产业的现实写照。“20年,还早着呢,到时候再说吧。”如果你跟新能源业者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多半会这样说。
但如今,在新疆达坂城,36台破旧斑驳的风电机组缓缓转动,他们建于1991年,从丹麦和荷兰进口,由国电龙源集团负责运营,彼时承担了中国试水风力发电的任务。
当时这些风电机组的功率仅300千瓦,不到如今主流1.5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机组的1/5。后续引进的4台450千瓦机组,组成了总装机容量约1万千瓦的新疆达坂城一期风电工程,也拉开了中国风力发电的序幕。据统计,1995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为4万千瓦,按照风电机组寿命20年计算,在今后不到3年时间里,这4万千瓦风电机组将陆续面临寿命到期后何去何从的问题。
以大代小的困局
这个问题正在困扰国电龙源新疆公司。
如今,36台破旧斑驳的风机已经快要走完全部的寿命,一旦过了20年,坠落、起火、折断等重大事故发生的频率将直线上升,工人们尽可能在对老机组进行抢救,但没有人能保证经过二次、三次抢救的老机组能工作多长时间。
对风电场的运营者来说,这个早期的风场拥有最好的风力资源,“三山夹两盆”的有利地形在如今看来也是稀缺资源。如果将风场废弃,无疑意味着资源的浪费,这是孟宪淦极力反对的,他认为,应该允许经营者继续签约。
对业主来说,用新风机置换旧风机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的选择。5台300千瓦的老机组如今只需要一台1.5兆瓦的新机组,不仅可以提高近40%的发电量和收入,还能节省维修费用,五台风机节省下来的占地,还能再多装三四台新机组。
但当他们为这个“以大代小”的方案付诸行动时才发现,为中国最早一批风场的命运奔走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最大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涉及的风电装机量小,各个部门都不知如何处理,也没有精力来处理这个“非主要矛盾”。
“政府部门一个一个地去沟通,声音很小,势单力薄,探索起来难度很大。”龙源电力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其中涉及的程序非常繁琐,新疆发改委需要重新论证、立项、备案;电监会需要重新核发业务许可证;电网公司需要重新计算结算电量,还涉及国家能源局。
“行业第一个问题正好被我们遇上了,我们也希望能探索一条路,为未来越来越多的退役项目做示范。”上述龙源内部人士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电价难题
主要问题在于电价,当时电价和现在电价批复方式不同,补贴方式也不同。风机进行“以大代小”后,发电量增加则意味着补贴增加,多出的发电量应该如何补贴?资金是从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里出,还是新疆当地的电力公司出,没有答案。
2013年1月26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风能新春茶话会”上透露,国家能源局已经开始关注风电机组的以大代小、以旧换新政策。
#page#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高虎说,作为政策研究者,上世纪90年代都还没有接触过风电行业,中国早期的风场多是国外援助建设,且电价都是一事一议,对这些历史问题的梳理,需要花时间研究。
但据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风电行业专家,他们均表示这一问题“有兴趣,但没有研究”。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说,按照如今风电装机6000万千瓦计算,2005年以前中国的风电装机仅126万千瓦,只及现在装机容量的2%,并非当下中国风电的主要矛盾。但作为政策制定者,应该具有前瞻性,毕竟到2020年,老旧机组的退役问题将变得非常普遍。
事实上,在国电龙源公司内部,实际上对是否要进行“以大代小”的探索也存在不同声音。龙源集团总部的一位高层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从总公司的角度,如果花同样的人力物力,总公司宁愿去申请新项目,而不是在老项目上耗费精力,至少新项目能为公司带来总装机容量的提升,属于开疆拓土。并且,跟燃煤机组不同,现在国家能源局也没有要求服役期满的老项目必须退役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