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让医疗服务从医院诊所延伸至虚拟网络,掌上医生、用药助手等移动应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专业机构预计,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折合人民币约1444亿元。
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移动医疗正在逐渐兴起,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投资金涌入。
移动医疗融资加速
2012年12月底,据媒体报道,医药网站丁香园完成了B轮融资,此轮融资金额在千万美元左右。丁香园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定位于专业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知识交流的社会化平台,网站旗下有丁香人才、丁香会议、丁香通、丁香客、用药助手等多个网站产品。
丁香园此次融资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由于此前PE投资移动医疗的项目较多,但是规模普遍不大。例如,2010年丁香园完成的A轮融资,仅获得来自DCM的200万美元投资。在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PE投资规模升至千万美元水平,意味着移动医疗的资本吸引力明显增强,有望迎来资本推动与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美国市场来看,自2011年下旬以来,医疗类创业网站的创业投资日渐火热。2011年10月,美国医疗服务网站Care.com完成第四轮融资2500万美元;同年12月,美国医疗信息问答网站HealthTap完成首轮融资1150万美元;2012年5月,帮助美国医疗保健业价格透明化的Castlight健康公司D轮融资近1亿美元;同年5月,医生预约平台ZocDoc已融资近1亿美元。
目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方兴未艾,创业投资热度从2012年开始逐渐升温。2011年,春雨天下软件公司曾获得蓝驰创投300万美元投资,2012年B轮融资规模已经攀升至800万美元;杏树林创业之初获得的天使投资只有几十万美元,创始人张遇升透露,杏树林已经开展A轮融资计划。
分享230亿美元市场
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和新型创新连接设备普及率的日渐提高,以及移动宽带网络和服务的拓展,移动医疗无疑将在未来的医疗保健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GSM协会(GSMA)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主要的动力来自于降低医疗保健成本,以及加强医疗服务范围。其中,设备厂商、内容和应用供应商、医疗保健服务供应商将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的收入。
从2012年以来,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迅速普及,国内移动医疗产品遍地开花,目前已有千余个医疗App(苹果App Store应用程序)问世。不同于B2C(企业对终端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药品销售网站,移动医疗产品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春雨掌上医生的客户端分为症状自查和咨询医生两大模块,症状自查是通过既定规则帮助用户从原有数据库查询相关诊疗知识,咨询医生则是通过医生与患者在线互动,向用户提供医疗建议。5U家庭医生则为用户对接多家医院医师,提供家庭医生在线问诊的个性化服务。
掌上药店走的则是多产品路线。创始人王宏林介绍,掌上药店除了提供常规用药之外,公司还有如糖尿病医生、肿瘤医生等针对移动医疗细分领域产品。
此外,移动医疗领域还包括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例如杏树林,它为医学从业者提供医学文献检索服务,已经积累了10万用户,活跃度达25%。
盈利模式尚待摸索
获得千万融资的丁香园是国内医药类网站的佼佼者,国内目前医疗卫生领域的从业者约为650万人,而丁香园的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00万,活跃程度达80%,这意味着丁香园已成功黏住了中国约一半的医务工作者。
从发展历程来看,丁香园曾经先后尝试医疗人才招聘、生物试剂耗材采购等业务,不过年收入规模只是维持在几百万元的水平。直到2010年之后,丁香园开始利用药品动态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医药营销,这项业务2011年收入达到数千万元。
当然,单纯依赖“卖药”模式来实现盈利并非移动医疗的出路。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春雨掌上医生CEO张锐透露,依靠付费下载和问诊收费服务,每月已有约10万元的现金流,但为了提高活跃度,春雨投入15万元补贴医生的问诊收费,因为并没有采取付费分成的模式,因此企业仍在亏损。5U家庭医生上线于2012年8月,对在线问诊采取收费模式,目前仅仅是实现了少量的现金流。
凯鹏华盈创投基金主管合伙人黄瑞晋表示:“如何盈利是移动医疗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如何定位收费模式?除了私人医院,公立医院可能不太会花钱,然后是药厂、医疗器械公司,这些群体的广告会向哪些方面倾斜。并且,移动医疗企业还要考虑到,当厂商广告融入产品之后,会不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认为,在线医疗包括两大领域:针对大众和专业人士。“在国内,针对大众的在线医疗产品需求很大,但存在政策壁垒和商业模式的挑战。针对专业人士的产品用户相对较少,但商业模式比较清晰,难度在于内容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