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综合处处长赵一农在中美智能电网对话会上说:“结合现阶段电网实际情况,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应主要集中在配电和用电环节。主要发展技术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可再生能源集中与分散并网、智能配电、智能用电、电动车充电设施、微网系统、电力系统储能。”
此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共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以长距离、大容量输电为主要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另一种是以清洁、高效、分布式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电网。而国家能源局此次的表态,无疑终结了业界对于强调输电还是强调配电的发展路线的争议。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路线的明晰,其标准制定工作也已经启动。“标准制定工作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国家电网此前制定、发布了不少技术标准体系,其中有一些是很可取的。”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透露。
据悉,智能电网全面推进后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有专家提出,我国实施智能电网改造对变压器、智能终端、网络管理技术等行业拉动巨大,每年至少可拉升国民经济1-2个百分点。而科陆电子、GE、中国普天等企业的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都表示看好其市场潜力。
虽然此次官方对诸多问题给予了明确答复,但智能电网发展的具体时间表目前仍未可知。
“知易行难,目前智能电网发展仍存在不少挑战。”吴云对本报记者表示,“就技术水平而言,我国的储能技术与复杂信息处理技术仍有待提升。”
据吴云介绍,储能经济性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源于技术成熟度不够。例如,目前抽水蓄能的单位千瓦造价在4000—5000元之间,其发展受到地理条件限制;用于储能的锂电池容量成本在5元每瓦时左右,如果按照日调节性的抽水蓄能电站功能配置储能电站,那么其造价将超过3万元,同时它还存在使用寿命较短和污染问题。在复杂信息处理上,电力系统在线仿真技术运用起来也存在一定挑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还对本报记者表示,除了技术之外,智能电网目前发展最大的障碍仍是体制问题,“比如,智能电网中的电力互动与需求侧响应环节都牵涉到电价,但目前我国电价归发改委价格司掌控,并不能说变就变。”
正因为此,国家能源局才在智能电网发展思路上着重提出“理顺发展机制,多方共同推进”。
据本报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将开展第一批智能电网试点工作,具体包括建立智能电网试点项目信息库、确定21个智能电网试点、研究智能电网技术适用范围和标准体系、探索有效经济补偿模式和投资回收机制四项内容。
“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电改也好,市场化也罢,智能电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现在政府已经表态,各种政策也将出台,我们对此还是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上述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