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家中备有一台设备,慢性病患者就能随时监控重点的几项健康指标。如果出现异常,信息会发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看到信息后,会及时和患者通电话,进行用药治疗或生活方式指导,如果有必要,医生会给患者直接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号。这不是科幻小说,这是由物联网开启的“智能”慢病防治革命,它正渐渐走进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
物联网:实时感知身体信息
我国正处在快速健康转型阶段,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以年均15%的速度上升为主要疾病,患者治疗和医保支付负担日益沉重,已渐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便捷、高效地防治慢性病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已用上当前最时髦的“物联网”防治慢性病。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的方雯琪老人今年80岁,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以前经常跑医院,现在在家用‘WeHealth远程监控终端’测量血压、心率等数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立即就能看到,方便得很”。
方雯琪的家人告诉记者,“这套设备很简单,和自动血压计的操作程序相似。”每次患者在家测出的数值会立即通过无线上传到社区医院“家庭医生”那里。北京市卫生局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每个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3人组成,一个团队负责600户家庭。
当检测数据传入系统内,“家庭医生”分析数据后,通过系统反馈给患者,告诉患者这些数据是否处于正常数值范围内,是否需要看医生,或者提示如何调药、治疗等。
“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这个机器就能通过无线传输数据。很方便,独自一人就能操作。”海淀区医改办主任刘建民告诉记者,海淀区“WeHealth无线健康检测慢病监护试点”是全国首个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检测的项目。
“WeHealth无线健康检测慢病监护”系统研发者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教授康桂霞说,患者不用出家门就能获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社区老年人慢病健康监测服务实现了社区内患者实时的健康监护和医患互动。此项目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9家单位进行试点已经一年有余,有望逐步推广。
记者到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采访发现,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吧”,这是一种智能型“家庭医生式”服务新模式。走进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吧”,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血糖测量仪、身体成分测量仪、肺功能测量仪、骨密度测量仪、动脉硬化测量仪等10多种医疗自测设备。
“不用去医院排队,居民持医保卡通过登记后,在‘健康吧’里自己就可以做健康体检,并且完全免费。”刘建民说,“‘健康吧’就相当于一个电子的家庭医生,可以如实监测患者生命体特征的细微变化。”
患者每次在“健康吧”里测量的数据,都会通过终端设备自动上传到个人健康档案里,与管理医生形成有效互动,使患者及时获得健康管理指导建议,开创出智能型“家庭医生式”服务新模式。
“知己健康管理”:我的健康我管理
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而基层小医院往往门庭冷落,但患者往往是因为常见病、慢性病跑大医院。进行慢性病的健康教育、预防、治疗和康复应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
为有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4种慢性病,北京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利用物联网防治慢性病外,“知己健康管理”这种“智能医学”的运用也获得迅速推广,让医患互动,使社区“小门诊”成为居民健康的真正“守门人”。
57岁的刘兰平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参与了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己健康管理”,她每天把随身携带的类似“BB机”的能量监测仪显示的信息和膳食情况输入“知己健康”软件。社区医生通过电脑能即时获取这些信息,分析患者饮食、运动存在的问题。
“到大医院看病,医生开完药后告诉我,迈开腿,管住嘴,但怎么运动,吃多少,医生并没有告诉我。”刘兰平说,进行“知己健康管理”后,医生每周都会开出个性化“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指导我动多少、怎么动,吃什么、吃多少,实现能量平衡、有效运动。
刘兰平以前每天吃10多种药,还经常头晕看不清路,经过“知己健康管理”3个月的服药、饮食、运动等调养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到底吃多少合适、运动多少才够量,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最早发起“知己健康管理”的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王汉亮教授说,这种慢性病管理模式能让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学会一套自我管理方法,真正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智能慢病管理模式求解“看病难”“看病贵”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
“物联网、‘知己健康管理’等医学技术,不仅将‘病发后到医院被动治疗’的就医模式,改为‘早预警’的主动治疗现代医学模式,更重要的在于推动层级就诊的实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
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智能医疗服务都是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这是逐步建立实现“社区首诊制”,推进层级就诊的一剂“良方”。
刘国恩说,卫生医疗服务应该是一个“正金字塔形”,也就是越往基层,就诊人数越多,遇到疑难杂症通过转诊到大医院,这才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以社区为突破口,推行慢性病综合管理,不仅能降低医疗总费用,同时也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北京市最早推行“知己健康管理”的西城区,调查分析显示,约90%的慢性病患者经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管理后病情得到控制,参加试点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年平均医药费用分别降低了720元和480元。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医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强化社区医院的服务能力。将小病、慢性病、常见病留在社区中解决,既可以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可以分流大医院过多的患者,使社区居民能就近、及时得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然而,如何保证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值得思考。目前,这一领域的监管还是空白。”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教授康桂霞表示,“患者的身体信息都在网络上,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哪些不可以公开,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