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载人深潜器到无人探测船,技术升级的背后是资源的暗战
1930年,美国人奥蒂斯·巴顿乘坐他发明的“钢球”,下潜到距海面245米的深度,开辟了人类进行载人深海探测的纪元。然而今天,科技的飞跃早已将巴顿当年的纪录远远甩在了身后,4000米、5000米、6000米……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极限不断被超越。随着深海资源勘测和开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场不见硝烟的深海争夺战已经打响。
美深潜器曾找氢弹
深海探测是个技术活儿,每向海底深入一米,就意味着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一层。这不仅是对一国科技实力的检验,更是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就载人深潜而言,目前除中国外,具备这项技术的只有4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法国。
美国在这个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1964年,美国就建造了“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经过升级后,其工作深度达到4500米。“阿尔文号”曾进行过5000多次海底探索,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它曾找到美军丢失的氢弹,勘测过海底火山口,还是第一艘到访过“泰坦尼克号”沉船的载人潜水器。目前,美国正在建造一艘工作深度达6000米的新的潜水器,以取代即将退役的“阿尔文号”。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号”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至今仍保持着载人潜水器深潜的纪录。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完成过多金属结合区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以及沉船、有害废料等搜索任务。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1号”和“和平2号”两艘6000米级潜水器。它们带有12套检测深海环境参数和海底地貌的设备,可在水下停留17至20个小时。2007年在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罗斯国旗的正是“和平1号”。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又研制成功两个6000米深海潜水器——“俄罗斯号”和“领事号”,但由于经费问题,“领事号”的完工被拖延,今年6月刚刚完成了第二轮海试。
美日钻研无人深潜
虽然载人深潜仍然是当今深海勘测技术的标杆,但在人类开发海洋步伐加快的今天,一些国家也在积极研发其他的技术手段,以加强对深海资源的控制。具备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维修方便等优点的无人深潜器,就是当今深海探测技术发展的新亮点。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无人深潜技术的研发上,以至于其载人深潜技术一度落后于日本和俄罗斯。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研制出了第一代水下
机器人“CURV 号”,它具有电动推进装置、水下电视摄像机、声呐和打捞机械手等设备,工作深度为2100 米。当前,无人深潜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600 米)也是由美国人创造的。
日本近些年潜心钻研无人深潜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98年开始建造、2000年完成海试的“浦岛号”,是一艘自控的无人深海探测船,其最大下潜深度为3500米。由于摆脱了以往探测器必须通过电缆和母船相连的限制,“浦岛号”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自动收集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机制所必需的海水盐分浓度、水温等数据,还可获得清晰度很高的海底地形和海底以下地层构造的数据。日本还研制出1万米级遥控无人深潜器“海沟”。“海沟”曾在完成后不久成功潜航至马里亚纳海沟10911.4米深处。
继美国、日本和法国之后,韩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深海6000米级无人探测船的国家。韩国斥巨资打造的6000米级深海探测无人潜艇,已于2006年投入使用。这种潜水艇重3200公斤,上面安装有机械手和多种高性能
传感器,具有海底潜行和作业功能。潜艇目前用于海底矿物资源的探测及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
#page#
海底资源争夺从油到矿
浩瀚的海洋具有多样性的资源,包括战略金属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一些国家不断开发新的探测技术和设备,瞄准的主要是这些深埋于海底的宝藏。
美国为减少对中东等国石油进口的依赖,近年来不断加大深海石油钻探的力度。2005年美国能源法案通过额外减免深水和超深水石油天然气开发的矿产开采费,为风险较大的墨西哥湾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仅在这一年,就有两个深水石油项目建成投产,另外还有6个油田正在开发之中。巴西的深海石油开采能力也居世界领先地位。最近几年,巴西陆续从东南沿海大陆架海底盐层之下发现丰富的石油储藏。巴西国内的石油公司已经开始对这些油田进行开采,并部分实现了出口。
被称为“未来能源”的可燃冰,是深海资源争夺的另一个焦点。早在1992年,日本就开始关注可燃冰的勘探与开采。目前,它已基本完成对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估,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日本计划在2020年对可燃冰进行商业性试开采。美国也计划到2015年对可燃冰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海底深埋的稀有矿产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注意。韩国正在研发可在太平洋2000米深处开采锰结核的系统。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等20多种元素。不仅如此,锰结核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在不断堆积,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自生矿物”。日本目前正在开发专用的深海探测机器人,旨在探测深藏于海底的锗、钴、镍等稀有金属资源。
美国要在海底联网全面监测海洋动态
目前,各种海底观测技术有共同的缺陷,要依赖深潜器之类的深海运载工具去补充能量,收取采集的信息。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建立深海观测平台,这将是深海探测技术发展到又一高度的标志。
所谓深海观测平台,就是把设在海底和埋在钻井中的监测仪器联网,通过光纤网络向各个观测点供应能量、收集信息,从而进行多年连续的自动化观测。科学家们可以在陆地通过网络实时监测自己的深海实验,命令实验设备监测风暴、藻类勃发、地震、海底喷发等各种突发事件,完全革新了传统办法。
美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开发出深海科学观测光缆这一引领潮流的技术。2007年4月,美国建成全长为52千米,主要负责向海洋900米深处的科学设备、摄像机以及水下机器人提供
电力的电缆。依托这一深海光缆,未来美国将试图在深海建立气象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