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签署《现代化血液中心系统总体建设方案研究》技术服务合同,双方将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现有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自动化所在射频识别、
传感器网络、自动控制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的特长,创建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血液中心示范,全方位提升血液中心的采供血能力和管理水平,为血液安全保驾护航。
血液中心作为保障临床和急救用血的核心环节,其供血能力、供血质量、用血安全一直备受关注。采供血机构在供血管理中出现的任何一次失误都将直接关系公民的生命安全,而血液供应不足、供血质量事故、血液意外流失等事件也都会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热点。目前血液安全管理存在着许多的挑战,包括不断增长的无偿献血群体对血源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社会对于血液“采-供-用-废”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信息更为关注、在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灾难过程中跨地域的血液应急调用机制仍需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加强血液规范化管理,同时要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血液“采-供-用-废”各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血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此次自动化所和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合作提出了“现代化血液中心系统总体建设方案”,包括采血管理系统、自动化血液制备
物流系统、血液制备管理系统、智能血液立体库房及库房管理系统、分布式仓储测温预警系统、材料库存管理系统和全局决策支持系统七大子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操作自动化:在采供血各个环节内部,实施设备智能化改造,提高操作过程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员劳动强度,减少人工误差;
(2)信息透明化:在上下游血液处理环节之间,实现物流自动化与信息同步,缩短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感知智能化:对血液操作、仓储、物流环境的有效监控,防止交叉感染和对血液的污染,保障血液质量;
(4)资源优化调配:面向血液“采集-制备-供应-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过程,对血液、车辆、耗材、人员等资源进行优化调配,实现面向血液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跟踪与追溯。
自动化设备改造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提高血液采集、制备、仓储、报废等关键环节的管理能力和质量水平,提高血液中心自身的供血能力和供血质量;同时在翔实深入的方案研究过程中,取得一批血液管理领域物联网、智能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突破。双方的合作还将进一步发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行业领军作用,通过现代化血液中心的建设示范辐射全国,带动全国范围血液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我国公民的用血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