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预测2011年半导体十大主题趋势
发布时间:2011-01-27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产业分析
人浏览
2011年IC市场有啥看头?投资顾问机构PiperJaffray的分析师GusRichard列出了以下十大半导体产业主题趋势,预测2011年及之后的市场发展方向。
1.第四波运算浪潮
Richard认为,行动上网、精简型电脑(thinclient)、超可携式电脑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第四波运算技术新浪潮;而在这波浪潮中,关键技术能力不在于处理器,而是连结性、频宽以及超低功耗。iPad、iPhone与Android作业系统都是这个新时代的早期赢家,也是引领第四波潮流的先驱。
2.ASIC被PLD大量取代
晶片设计成本随着制程演进而节节高升,ASIC与ASSP正被可程式化逻辑元件所取代。目前45奈米节点的SoC设计成本估计约8,000万美元,而32奈米元件设计成本则高达1.3亿美元;PiperJaffray估计,假设毛利率在50%,以上两类晶片市场需求规模须分别达到4亿与6.5亿美元,才能回收利润。
3.资本密集度升高
在过去的10~15年,有越来越多的半导体业者走向“无晶圆厂(fabless)”或“轻晶圆厂(fablite)”,越来越少有公司能负担一座先进12寸晶圆厂的成本。但问题是,谁要为不断上升的资本密集度买单?显然领导厂商如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东芝(Toshiba)、台积电(TSMC)与GlobalFoundries仍会是支出大户。
Richard指出,虽然目前业界并没有相关的讨论,但看来台积电、联电(UMC)等厂商开始要求客户必须分摊成本,应该只是迟早的问题;而这也将会是半导体业者资本支出的来源之一,将使资本密集度达到20%左右的周期性高点。
4.微影技术成本所占比例增加
微影技术在半导体业者晶圆厂资本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上一代的ASMLXT系列193奈米浸润式微影设备要价3,000万欧元,最新一代的NXT系列要价4,000万欧元;而深紫外光(EUV)微影设备的价格更加昂贵,目前可出货的预生产设备一套要价4,200万欧元,预计2011年底出货的量产工具,则要价6,500万~7,000万欧元。
5.摩尔定律发展趋缓的真相
只有三种方法能够提高晶圆厂的产出,第一是微缩晶片制程(摩尔定律),第二是放大晶圆片的尺寸,第三则是增加晶圆产能。但对除了英特尔与三星之外的所有半导体业者来说,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正在趋缓,转移至下一代制程技术的脚步也渐渐停顿。
6.越来越多“杀手级应用”崛起
半导体需求新推手的能见度越来越高,这也是长期以来仅受益于单一杀手级应用的半导体产业,终于有机会获得新的成长动力。Richard表示,目前有几个正在崛起的半导体需求动力,其一是由智慧型手机与平板装置领军的所谓“第四波”运算,也就是超可携式PC;其次是为因应越来越多装置加入连网功能(无所不在的连结性),使得通讯基础建设需要升级。
以上这些趋势将推动电子产品的更新周期,同时也将让更多半导体内容进驻现有的设备以及一系列新型设备。
7.通讯基础建设的投资增加
由于手机通讯内容渐渐由语音转向更多资料,透过IP网路传递的视讯内容增加、再加上云端运算兴起,也带动了通讯基础升级的需求。
8.家庭网路需求大增
家用网路的频宽需求正以每年40%的速度成长,其中光纤到府(FTTH)是在新兴市场推动此方面需求成长的一大主力;网路视讯也助长了FTTH市场。有越来越多装置支援HD视讯,家庭内有越来越多设备支援上网功能,这些都是家庭网路市场的推手。相关解决方案包括各种无线/有线网路技术。
9.LED照明逐渐普及
世界上有越来越多国家禁用白炽灯泡,也助长了LED照明市场;其速度估计在接下来两年回加快。目前欧盟已经开始禁止75W~100W的灯泡在市场上销售,并将在2012年底之前进一步禁用所有白炽灯泡;美国也采取了类似策略,计划在2014年禁用所有白炽灯泡。
虽然在一开始,省电灯泡(日光灯)应该会是取代白炽灯泡的主流,但假以时日,一旦LED能提供更加亮度品质、量产价格也越来越低,仍将会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PiperJaffray预估,一般照明用LED灯市场,将以每年增加一倍的速度扩张,今年出货规模估计在2,000万颗,明年将增加到4,000万颗。
10.类比市场将因过度投资而走下坡
在过去十年,类比半导体市场重燃投资者兴趣,且看来吸引了过多的资金;虽然类比半导体市场蕴含丰沛的利基型商机,但PiperJaffray认为,类比半导体业者的前方道路将越来越艰难。该市场与其他晶片市场一样,其毛利与产量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当产量越高、业者利润也越低,但产量越少、业者越赚钱。
德州仪器(TI)的新12寸晶圆厂加入生产行列后,预期将会以非常高的产量囊括标准类比元件市场的高市占率,虽然并非所有类比业者会受到冲击,但那些产品线与TI重叠的竞争对手们势必会面临压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