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低碳技术”“低碳消费”“低碳发展理念”等内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经济已成为近来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记者采访的相关领域专家认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要依靠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控制能耗打造“低碳建筑”
第七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3日在成都举办,此次论坛上,专家普遍认为,建筑方面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介绍,建筑能耗已经占到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0%,今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的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李秉仁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规,今后还要继续推进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的示范推广等工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旭东说:“建筑节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提高效率,比如提高建筑的空调、照明等服务系统效率;第二个是需求的控制,例如公共建筑实行定额能耗管理。”
“减少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打造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和公众低碳意识的提高。”李秉仁告诉记者。专家预计,将来“十二五”期间,企业和社会公众将越来越多地共同参与到低碳经济发展当中。对此,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建新说:“建筑企业应当本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的,选择低成本、高成熟度的适用技术,达到高舒适、低消耗的目标。”
对于如何利用科技打造“低碳建筑”,胡建新认为,首先是按照生态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规划,其次是道路的规划,三是室外热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和优化,四是通风技术的优化,五是建筑主体的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最后是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迈向低碳目标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科学地量化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洪涛说,从资源开采到建材的生产使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比如玻璃,计算它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电力、燃料、原材料等很多方面的数据,最终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玻璃在整个生命周期里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从而控制建筑的碳排放。
绿色出行倡导“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随着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原油消耗量不断走高,与此同时,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我们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就要讲科学,城市布局要为发展绿色交通做出贡献。要有科学的功能分区,建设居住、商业、办公一体的多功能社区。”李秉仁说。对于城市规划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杨细伟认为,一些城市的产业园区和办公区都非常集中,居住区也相对集中,所以一早一晚大量人流的出行不可避免,因此如果城市布局规划不好,单靠节能很难解决问题。
李秉仁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还要大力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倡导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更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能耗低、排放低的优势。同时,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科学地减少机动车出行,缩短机动车出行距离,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出行。
采访中,科技含量高的新能源汽车未来在“低碳交通”中的作用,被专家寄予厚望。早在2001年,我国就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涉及的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这三类电动汽车被称为“三纵”;另外,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被称为“三横”,由此建立起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与国外在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目前,国内一些自主品牌已向市场推出新能源汽车,部分城市试点了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政策。然而,新能源汽车成本太高,是许多业内专家反复向记者反映的问题。汽油车的成本主要在于发动机和变速器,混合动力汽车在此基础上还需增加电机和电池;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还需加上充电器。另外,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难题还包括行驶距离短、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眼下,深圳、上海、杭州、合肥、南京、成都、天津等城市已相继有电动汽车充电站落成。在成都,根据规划,未来3年电力部门将全面实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系统建设,以不少于45亿元的投资落实换电站、充电站、充电桩等充电设施的配备,使充电桩进入大型停车场、卖场和小区。专家普遍认为,将来“十二五”期间,一旦关键科技水平提升,经济性、市场性和实用性问题解决,新能源汽车就将迅速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果转化推动“低碳排放”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张小冲介绍,由于资源禀赋的特点,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必然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专家表加快节能减排科研成果转化,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多元化,还能减少重污染行业碳排放和有害物质排放。
我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焦炭总产能达3.6亿吨以上。全国有大、中、小型焦化企业2000多家,其中三分之一生产能力在钢铁联合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将焦炉气作为燃料充分利用;另有三分之二在独立的焦化企业,这部分企业每年副产焦炉气891亿立方米,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古共伟介绍,该院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焦炉气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项目已形成发明专利知识产权成果。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我国每年若回收200亿立方米焦炉气,可得到70亿至80亿立方米压缩天然气,相当于520万至590万吨汽油。
专家介绍,我国抽排的煤层气一般甲烷浓度为30%至80%,氧含量为3%至14%,并含有一定的硫化物。要实现煤层气安全有效利用,就必须先脱除其中的氧,再经脱水、脱氮等处理后制得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
古共伟举例说,同样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另一项目“煤矿瓦斯气脱氧制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解决了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教授级高工尹德胜预测,到2020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由目前的3%增长到10%以上,年消费量达到1600亿至2100亿立方米。在未来“十二五”期间,利用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低碳排放、保障清洁能源供应,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function:>!--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