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迎来升级良机
发布时间:2010-09-08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行业资讯
人浏览
金融危机后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再加上中国政府推动的结构调整,意味着过去以廉价为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正面临划时代的改变。
让很多企业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制造”升级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升级的空间又在哪里?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托雷多艺术博物馆中,有一个造价3000 万美元的“玻璃馆”,这是美国 “玻璃城”的象征。不过,这座“玻璃馆” 是用从中国进口的工艺复杂的弯曲玻璃建造的。《华尔街日报》称,尽管这项工程所使用的玻璃热弯和层压技术正是数十年前托雷多本地人发明的,但整个美国没有哪家公司有能力满足这座流线型馆舍的尖端建筑规格。
多年来,西方关注的都是中国服装和家具生产商等低技术出口企业所造成的威胁。但在玻璃行业所发生的情况,却让人看到一种更强大的挑战已经到来,这就是中国拥有高技术专业能力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正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中国机械制造企业之一的三一集团,也把市场拓展到了世界工程大国德国境内。三一集团的高管称,“我的体会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从生产廉价产品转向生产更加精密的产品。”
这种迹象不只出现在一两个行业。实际上,在全球需求重心已向中国转移的那些行业,如钢铁、机车、铁路系统、涡轮机、特种玻璃、商用车辆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露出头角的现象并不少见。《华尔街日报》称,那些“从国内市场的增长中充分获利的中资企业,数年之间就弥补了与西方工业化国家数十年的技术创新所拉开的差距”。
它们为“中国制造”实现升级提供了真实的路径。有如下几点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启发:第一,中国企业做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公司所不愿做的,或由于成本因素而做不了的业务。尽管这些制造并不是最高端,但在向高端逼近的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第二,中国企业务必利用国内的市场优势,坚持在研发领域加大投资,完成产业升级。第三,中国政府应该加以配合,要求和鼓励外资对中国加大技术转移,鼓励研发本地化,同时对本土化的外资也给予真正的国民待遇,如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第四,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搞自主创新、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在长期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球产业分工中,中国企业也积累了相当程度的技术能力。在发达国家企业“退化”到只有依靠知识产权才能吃到普通市场的大饼时,中国企业也就有了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