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国家环保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在2010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表示:我国局部地区环境有所改善,污染物减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赵华林介绍,2007年,我国一系列减排政策措施作用开始显现出来。这一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6年下降了3.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6年下降4.7%。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第一次出现了双下降。这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介绍节能减排进展情况时说:“这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拐点’。”
在2010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赵华林说,能够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靠的就是非常有效的减排方略和总量控制,减排方略坚持三大原则,淡化基数、算清增量以及核实减量。
据悉,2005年,国家刚提出减排计划的时候,地方的环保局并没有把减排放在眼里,原因在于地方环保部门采用自统自报的方式对每一年的污染数据进行上报。
赵华林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这种管理制度的严重缺陷,他曾在基层调研,向几个环保局的处长问询减排任务是否能够实现。这些地方官员很自信地表示:没有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就是报数字的问题吗?
正因为原来的统计体制问题,导致了环保部无法核实和统计2005年污染基数,于是,环保部便采取了淡化基数的原则,根据地方上报的数据进行核算,并逐一分配到各省。
到2006年,环保部开始采用增量计算的方式对地方的减排指标进行审核,放弃了传统的地方主动上报的模式。
这一方法是根据当地GDP增长量,以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作为基础数据进行测算。具体过程是,将各地的数据统一,COD(化学需氧量)测算采取强度法,用GDP增长量乘以COD排放强度,二氧化硫则是测算燃煤量中硫含量的数值,这样就能准确测算出该地区今年较上一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量。
环保部采取这样的核查制度非常有效。数据显示,“十一五”后三年,全国投建污水处理厂比过去50年增加了一倍,脱硫设施则是10倍。
那么,在接下来的“十二五”规划里,将延续上阶段政策和方法,并将增加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一个是水里的氮氧化物,另外一个是空气污染中的氨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