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我国大型数控车床、精密轧辊磨床主导生产企业,国家自动低压铸造机工业性试验基地,大型卧式廻转机床领头羊,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
主要产品有:大型数控车床、数控端面车床、大型卧式车床、数控轧辊磨床、数控轧辊车床、立式车床、精密轧辊磨床、重型卧式车床、自动精密低压铸造机等12大系列产品,品种规格可重构组合。产品覆盖全国各地,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方针:主线:高、大、精、专、非,副线:普、特、难、套、量,在西安、兰州、上海建立了4个联合技术中心和分中心,新产品产值贡献率达到66%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结构实现“四大” 转变和拓展: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的转变拓展;从轻型机床到重型机床的转变拓展;从卧式机床到立式机床的转变拓展;从一般机床到精密机床的转变拓展。
公司的经营理念:和谐立本、创新为先、行者无疆。企业愿景:做中国大型回转机床行业之最,实现星火大家园。2006年国家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SPARK”商标全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SPARK”牌数控车床荣获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度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精心创品牌十佳企业、2006年度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十佳企业、肃省首批10户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甘肃省最具竞争力企业。
2006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35%;工业总产值40010万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7939万元,比上年增长133%。根据国家机床行业报表统计,在190家重点监控企业中,金属切削机床产值排名19名。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近年来,用户对机床品种要求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也日益突出,而且合同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还有很多用户要求在提供机床的同时,提供用户现场加工的整套制造工艺和工装,这些都使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存的企业感到十分不适应,企业老产品改型、新产品设计任务将更重,而公司更新变化能力非常薄弱,远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要求,这突出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1)设计问题
设计、试制、定型很慢。设计周期长,简单的产品要6、7个月,复杂的产品要一两年才能完成。技术准备周期也很长,若要将产品定型,需要多次修改,多次反复,往往4、5年还拿不出完全放心的定型产品供批量生产。
(2)制造问题
现在生产线上有许多车床,但改产困难,难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体制要求。
(3)管理问题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要求,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经常要更改设计,更动订货量和交货期,但目前的生产计划不能及时修改,生产调度效率较低,往往造成产品不配套,生产运行受到阻塞。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公司的产品虽然在价格上比国外厂家低,但由于设计周期长,交货期满足木了用户要求,往往在评标中落选,失了签约机会;在国内市场,尽管不少用户要求订产品,往往由于不能及时供货,甚至把供货计划排到几年以后,这样非但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面对市场的剧烈竞争和存在的问题,公司采取的对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技术,以强化新产品开发机制和确立多品种小批量/单件的生产体制,达到:做得出、交货快、成本低、质量高。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
依靠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发展高、大、精、专、非机床产品为重点,以发展普、特、难、套、量机床产品为辅,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在模块化技术、数控制造等先进工艺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多品种、技术密集型、床的批量生产,以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扩大出口创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公司产品品种多,大型数控车床、数控端面车床、大型卧式车床、数控轧辊磨床、数控轧辊车床、立式车床、精密轧辊磨床、重型卧式车床、自动精密低压铸造机等12大系列产品,零件加工周期差别大,产品成套管理困难;生产过程覆盖从毛坯加工(铸、锻)、机加工、热处理到装配;生产方式既有批量生产也有单件小批量投产,零件加工计划既有成组批量计划也有关键大件按装配每日需求量的方式计划;产品项目涉及的部门广,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资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分厂管理、外协加工等。
典型的“加工 - 装配”型离散制造行业;产品结构与制造工艺比较复杂,制造过程所需机器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生产技术类型既有订单型生产、库存型生产,也有订单装配型生产和按订单设计是我公司生产经营最显著的特点。
公司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急待解决的问题:
(1)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要求,特别是尽快开发出适于市场需求的产品。
(2)缩短供货周期;缩短产品设计和生产周期,以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迅速满足用户需求。
(3)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化管理,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增强制造手段的柔性,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应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