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控标准进入制定阶段
世界上最早的智能建筑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大规模地开展智能楼宇建设。国家在2000年、2003年相继出台了智能建筑设计、验收规范。但是,智能建筑行业中的施工规范、系统集成规范、楼宇自控工程规范……都没有问世。由于行业内的标准不成熟,很多工程企业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但是,业内的工程企业实力悬殊,有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对技术人员要求很严格,企业的工程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还有一部分企业,技术实力不强,又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系统带病运行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的系统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与工程商之前宣扬的高效、节能效果形成天壤之别。智能建筑标准的缺失,导致整个行业的工程质量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今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召集多位有经验的企业代表、专家,开始编写《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楼宇自控设计、施工、验收方面的规范。谈及这部规范的意义时,参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编写工作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规范》是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通用标准,出台之后,能够填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标准空白,使工程建设中的监理、检测、验收、评估等环节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行为。
节能之风盛行
从去年10月1日开始,《公共建筑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开始实施。专家指出,这些《条例》对能源审计作出了具体规定,节能改造工作逐步启动。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采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引导、培育节能市场。这给智能建筑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今年,智能建筑行业中的不少企业从《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捕捉了潜在的商机,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开始向公共机构提供各种节能解决方案。10月,西门子与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就在朝阳区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及其它相关产业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根据协议,西门子将对选定的政府办公楼进行诊断、改造和升级工作,实现每年节省至少12%%的能耗目标。该项目将推进朝阳区环保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建筑节能领域树立绿色典范。
除了积极参与政府节能改造项目之外,智能建筑行业中的另外一些企业将目光放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凭借智能控制技术上的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6月,他们通过与新奥光伏集成有限公司等单位展开合作,将太阳能电源发电系统与智能建筑有机集成起来。泰豪的相关人士指出,把太阳能电源发电系统集成到建筑节能整体解决方案中,利用太阳能屋顶或幕墙等方式,可直接将太阳能电能接入建筑的各种机电设备,组成了并网太阳能系统。这种并网系统能使太阳能、公共电网同时给负载供电,充分利用了太阳能电源发电系统所发的电能,又增强了供电可靠性。此外,建筑无法消耗的发电量可反馈给电网,对电网具有调峰作用。他们充分利用太阳能这种新能源,实现更大的节能目标。
抢滩二线城市
楼宇自控是控制建筑内大型机电设备的系统,往往出现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多年来,楼宇自控市场主要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并没有渗透到二、三线城市。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年发生了变化。
由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呈现出来,对外贸易、金融联系比较密切的一线城市受其影响,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也间接影响了智能建筑行业。很多一线城市中的企业削减了自己的智能化投资金额,推迟了建筑时间。一线城市的经济优势在今年荡然无存。很多智能建筑企业开始将目光瞄向中西部省份或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地区,成都、重庆、武汉等成为智能建筑企业的“新宠儿”。
今年6月,江森自控与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共同举办了中国西南地区建筑节能论坛。企业代表和业界专家、学者针对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绿色认证在中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如何开发有用的政策工具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和广泛交流。江森自控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还向来宾们介绍了美国建筑节能的先进经验以及江森自控世界各地的成功案例。谈及这次活动的意义时,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中国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森自控为重庆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提供适合、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能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在中国西南地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案例,为进一步深耕西南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森的这次行动只是众多企业抢滩国内二级市场的一个典型例子。西门子、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在今年都开始转移自己的经营策略,在中西部地区进行节能改造项目。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将受到大型智能建筑企业的重视,引发新一轮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