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家博物馆牵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协助现场应用试验的考古机器人近日研发成功。该项目名为“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的一个子项目。该项目研究成果将传统的考古发掘和先进的自动化科技结合在一起,是考古在自动化领域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国内尚属首创。
该项目主要是在国家博物馆铁付德研究员的全力推动下,由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中心主任、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李泽湘全程策划和指导,其中技术研发主要是由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学科部朱晓蕊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完成的,而现场实验主要是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杨军昌博士和赵西晨等几位考古和文物保护的专家协助完成的。它在考古自动化领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有助于我国传统文明的发现和保护。
该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场合为考古发掘现场具有下空空间的古代墓葬,而古墓葬内环境异常复杂,常常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因此利用这套智能预探测系统便可以预先探测到古墓葬内部的信息,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发掘预案,不仅有利于保护考古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对于重要文物被发掘后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它的整体设计采取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既可分体拆卸,并且易于组装,因此可以组装成直线式和车载式两种结构,以满足考古现场的要求。在陕西的几处考古现场的实验都得到了考古学家们的一致认可,并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在西安市长安区的一处未发掘的古墓葬内实验时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壁画,考古学家们只需要在外面的笔记本电脑上操作即可了解墓葬里面的温、湿度和各种气体含量情况,并可以在笔记本上实时观测墓葬里面的视频,随时锁定里面可能出现的有价值的文物。
各位专家对该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评价。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董琦认为该项发明可以避免传统的洛阳铲给考古现场带来的破坏,对国内的考古技术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李泽湘教授提出了机器人、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等学科的交叉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和学术效应。东亚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会长陆寿麟研究员表示该项目在考古界是革命性的,同时认为项目的研制成果非常圆满。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