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超过4000万人。不难想像,冠心病的高发病率为诊断设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近年来,冠心病临床诊断设备与技术可谓层出不穷,有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像(MSCT)机、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显像(MRI)仪和核素显像仪等无创系统,还有冠状动脉造影(CAG)、冠脉内超声检查(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虚拟组织成像(VH)、弹力图、温度图(热图像法测斑块温度)、近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血管内MRI和冠脉内血管镜等有创系统和技术。那么,其中哪一种方法最具发展潜力?临床专家对这一问题最有话语权。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专家吕树铮教授日前告诉记者,冠心病研究的焦点是易损斑块的检测与发现,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冠脉病变极高的分辨率是其他任何一种现有成像技术难以比拟的,因而该技术成为2008年国内外冠心病临床界最“热”的一种新技术。
分辨率极高
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新兴的诊断系统不断应运而生,其中备受关注的有血管内超声系统、冠脉内血管镜等。对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不仅对判断冠脉病变程度、斑块是否稳定、管腔大小、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判断介入后支架是否贴壁良好、病变覆盖程度、血管内膜是否有撕裂的主要手段,因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而冠脉内血管镜可用来评价血管内膜对支架的覆盖程度、是否存在血栓,目前在日本的一些医院被应用。在2001年国外首次报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后,该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成为备受国内外专家高度关注的技术之一。
吕树铮教授介绍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模式,其将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利用近红外光来探查血管内微米级结构,应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有极高的分辨率,可检测65~70微米以下的影像,优于任何现有的成像技术。国外研究人员Kubo T等比较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冠脉内超声系统和冠脉内血管镜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的效果。结果表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检出斑块破裂的比例为73%,明显高于冠脉内血管内镜(47%)和冠脉内超声检查(40%)。且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与背向散射技术和衰减系数相结合能更好地比较组织特征。该技术与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学结构有良好的相关性。这表明该系统有望成为评价不稳定斑块和支架治疗效果的理想手段。研究还表明,不同的观察者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观察到的同一病变的支架最大直径、面积、支架金属丝和内膜厚度覆盖程度等是一致的。这说明该技术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应用价值大
吕树铮教授告诉记者,值得关注的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将原来的支架内血管再内皮化的概念更改为支架内内膜组织覆盖的概念。该技术可以探测覆盖组织的厚度、面积、分布和血栓形成,以判断支架内内膜组织的覆盖程度。与血管内超声相比,该技术在判断支架引起的内膜撕裂、内膜组织脱离和支架贴壁不良方面占优势。目前,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心脏中心主要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来判断冠脉不稳定斑块,特别是斑块纤维帽的厚度和脂质核;应用该技术判断血管内膜撕裂和置入支架后支架的贴壁程度,支架裸露在血管腔内的内膜的覆盖情况,以及支架金属丝与血管内膜的关系;还采用该系统评价支架置入后急性期支架的贴壁程度,以明确支架对血管壁的作用机制、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情况,判断围手术期血管的损伤;支架置入后数月到数年,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评价支架置入术后中期和长期的效果。
推广有难度
虽然目前国内外临床专家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肯定,但每次近15000元人民币的检查费用(全部由患者自费),让国内很多医院、相关科室和患者只能望洋兴叹。
据了解,目前,我国只有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电力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5家医疗机构配置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至今没有一家医院检查例数达到百例以上。北京安贞医院于2007年购置了国内第5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截至2008年11月,该院已完成30余例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