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特别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分迅猛。近日,在江苏常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暨展览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表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电池产量达1088MW,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但他同时指出,中国光伏市场发展依然缓慢,产业和市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那么,国内光伏产业缘何能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跃居世界第一位?而作为生产大国却不是应用大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对此,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报道。
发展迅猛
自2003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的生产能力飞速增长。而太阳能光伏产业新一轮的爆炸性成长,是从2004年至2007年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加了437%,而中国更是猛增了77倍,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短短5年的时间,国内光伏产业从兴起到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如此迅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受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全国工商联
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李华林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解释道,从国际上来看,光伏产业整体上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行业,国际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处于一个经济外向型时期,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而这两个要素光伏产业都已具备,所以也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它是一个投资量非常大的产业,特别是上游的硅料生产和硅料提纯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其次是它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几乎全都出口到国外,国内市场只占到很小的分额。
事实上,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不得不从能源安全方面和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角度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太阳能电池技术飞速进步及规模化生产,进一步缩小了光伏发电与传统能源发电的成本差距,同时也为光伏产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这几年来,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确实特别快。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主要是受各国政府的政策引导。”临沂中法利群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张勇经理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以太阳能应用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国和日本为例,政府提供太阳能电价补贴等优惠的产业政策,鼓励本国太阳能相关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加速了产业发展速度。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不同的太阳能产业发展鼓励政策。产业与市场失衡
尽管国内光伏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事实上中国光伏市场发展却依然缓慢,绝大多数太阳能面板用于出口,国内消费量占比非常小,产业和市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2000年以前,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基本上是自给自足,2002年,国家实施“送电到乡”工程时,国内总生产能力只有10MW,有一半太阳能电池依靠进口。2003年以后,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迅速增加,2004年~2006年是中国太阳能电池大量出口的3年,2004年太阳能电池年产量50MW,国内安装10MW,80%出口;2005年太阳能电池年产量150MW,国内安装5MW,96.7%出口,2006年太阳能电池产量370MW,国内安装仅10~15MW,同样95%以上出口。
2007年光伏系统安装了20MWp,只是太阳能电池生产量的1.84%。截至去年底,光伏系统累计安装100MWp,约占世界累计安装量的1%。
“目前,确实太阳能光伏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比较小。目前太阳能应用成本还较大幅度地高于电网价格,而且现在国内缺电现象并不严重,所以在这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显现。”张勇表示。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的7~1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更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如此昂贵的价格让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对于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失衡,李华林则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没有政策的扶持。“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需要政策的扶持。像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都有鼓励光伏发电上网的优惠政策。比如说,投资建一个太阳能发电设施之后,用户可以无条件接入电网,所发电量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高价卖给电网从而享受电价补贴。但在中国没有这个政策,而是‘一事一议’,想做一个发电项目需要国家批准,也就是通过发改委审核,至于电价多少也是依照项目来审定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标准。”李华林说。
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旦日本和欧洲等主要光伏面板消费国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我国的太阳能企业将面临一定的风险,所以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一些发达国家均有《上网电价法》,并列出具体措施以鼓励社会发展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而我国的法律在这一领域却没有起到很强的支持和鼓励的作用。
李华林表示,中国政府目前对太阳能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几乎没有国内市场,从业的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政府在这一块的作为很少,这个产业所应该有的一些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都缺失。国家应该落实细化我国的光伏产业鼓励政策和法规,加快产业可持续的健康快速发展,将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转化为太阳能发展的巨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