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005万吨、4257万吨和4780万吨,分别同比下降1.5%、增长1.3%和下降0.2%。当月粗钢、钢材日均产量分别为137万吨和15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7.5%和1%,也是近年来日均产量首次
出现同比下降。与此同时钢材价格却不断走低,且市场需求十分低迷。(9月23日《经济参考报》)
虽然这一组数字枯燥无味,但它预示着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产销严重失衡。人们注意到,自6月份以来,一场“疑似”钢价将暴跌的悲观情绪席卷钢材市场,一些投资者一时谈“钢”色变。然而,这种市场预期并未得到钢材市场的佐证,而即将到来的钢铁行业传统旺季或将证明国内钢价暴跌的概率可能性不大。不过,有分析认为,钢价可能会以持续下降的方式来完成新一轮调整。
与其它产业不同的是,我国钢铁企业现在是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一方面是高企的成本。今年以来铁矿石、焦炭价格的不断攀升,铁矿石涨价每吨接近1800元,水电、人工成本等也都在涨价,使得钢企成本大幅上涨,并形成了一种刚性的高成本。另一方面,钢材销售价格的降低。有统计显示,8月份线材价格每吨跌了800元以上,螺纹钢每吨最多下跌了500多元。
受此影响,钢铁行业从上半年盈利到现在出现了下行态势,部分企业已出现亏损,并使许多钢铁企业难以为继。例如我国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省,目前已有2/3的钢铁企业停产或半停产。“还没等仓库里的货销售多少,又有新生产的钢材出来了,”河北一位业界人士无奈地说。受资金压力,除了一些小型钢企停产、倒闭外,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也开始都纷纷减产,有的企业往往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干。
同时,由于近期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扩大,全球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除了被迫减产,似乎别无选择。前几年由于钢材出口量的大幅上升,分担了国内过剩的部分产能。现在随着出口量的减少和国内需求相对疲软,进一步凸显钢材产能的过剩问题。
与2005年国内出现钢价较大波动相比,2008年的钢铁行业已不同往昔。2005年的钢价下滑是由于出口退税调整、钢铁产业政策等因素集中发力,并与钢材过剩、利润虚高形成合力,最终钢价出现了1500元/吨的大幅调整。今年的情况则是,钢铁行业成本节节攀升,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国内粗钢产量增速6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7月份粗钢产量同比增速回落至7.5%左右。
从这一点看,一些机构或媒体称钢铁行业已进入“冬天”的说法不无道理。当然,不管这个说法对与错,都反映着钢铁市场目前的低迷,以及与之配套的产业如住宅、汽车、家用电器等深受影响的事实。令人担忧的是,也许经历这一个“冬天”后,大多数小型钢企可能永远没有复工的机会了,因为寒冬的到来无疑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一剂催化剂,淘汰掉一批小型企业。
然而,当前许多钢铁企业把市场低迷当作销售不畅的借口,或期待政策调整来赢得转机。这表明,在严峻的形势下,一些钢铁企业仍然像过去一样,习惯性地期待着,等待政府的政策解冻和市场好转来谋求生存,更乐观者相信明年钢材市场会有大发展,钢铁企业又好跟随着“重新崛起”。导致企业观望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在行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未能提供有效的引导,政策不是来得太急就是调整太快。尽管很多企业不相信上帝,却在等待“救赎”,因为政策变得“不好依靠”。
应该说,部分钢铁企业“观望与等待”体现出的依赖性和惰性,需要认真自省。“与其等待救赎,不如自我救赎”原来不是谁都说得出的话。上个月,有国内钢铁市场风向标作用的“宝钢指数”出台——宝钢下调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出厂价,个别产品甚至下调了1500元/吨。许多业内人士就认为,宝钢此举明显带有自我救赎的意味。宝钢都如此这般,那么,其它钢铁企业自我救赎的希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