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投资超过5亿美元的德尔福,十余年来其在中国陆续建成的 8家经济实体中,与跟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建立的仅占一半。而来自德尔福的一份全球资料更是显示,“德尔福汽车系统在全球43个国家至少设有198家独资制造厂、41家合资厂以及31个技术中心等。”
德尔福只是外资零部件巨头在中国的一个缩影。以卡特彼勒、博世、博格华纳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头在华投资项目,都乐于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随着跨国巨头的独资和控股化加重,外资在通过独资控股揽获更多的产业链利润的同时,亦对自主品牌零部件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零部件市场全面放开,外商对进入我国汽车市场的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的企业达到近1200家,他们利用我国对WTO的承诺,实施资本控制、市场垄断、技术封锁等措施。
据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轿车零部件行业,所占份额更大,有专家估计在80%以上。资料显示,在高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如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0%。博世、电装、德尔福、现代摩比斯等跨国企业在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在外资的挤压下,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由于我国轿车整车产品很多是引进产品,随之而来的是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与之配套,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很难获得发展和提高的机会,正在被排挤出合资品牌整车配套体系,只能向低档次产品和社会市场寻求发展,其结果就是在行业中被日益边缘化。
从去年汽车零部件出口近300亿美元,占我国汽车商品出口72%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状态似乎还不错。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正沦为无足轻重的配角,其产品构成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产品。
一旦这个格局持续下去,国内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甚至遭遇生存难题。换句话说,中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现有40%的市场份额也将受到挑战。
今年3月10日,标致雪铁龙集团(PSA)2010年在华采购额将达到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5亿元。业内人士称,这块巨大的“蛋糕”将拉动湖北省零部件投资持续升温,全面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随着中国整车销量的激增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实施,跨国公司对零部件本土化需求正空前加大,但大多倾向于选用其外资或控股的零部件供应商,这让本土供应商们错失了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