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难道真的因为美国进行了产业转移,从所谓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了朝阳产业吗?其实不然,美国的产业转移与贸易逆差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管理逐渐落后于世界,特别是落后于东亚近三十年。
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现在陷入了一片风声鹤唳的衰败中,几大汽车制造厂商和零部件厂商无不陷入了大幅亏损的状态中(按流行的理论,美国汽车制造业应该因为美国的“知识经济”、“新经济”脱胎换骨的)。为什么呢?我们还是摘抄一篇亲美报纸文章的某些段落吧:“因为底特律已经耽搁了21年,那时北美汽车工业面临的问题便是眼下的问题———詹姆斯·沃麦克等一批集聚麻省理工的专家在其研究性的著作《汽车的未来》中指出:”北美与欧洲的汽车工业现在所依赖的技术全然与当年亨利·福特所用的大量生产方式所差无几,而且这些技术全然没有能力与日本汽车公司开拓的一整套新思想和新方法去竞争。“欧洲和美国还在福特制度上原地踏步,而日本企业以及大量的东亚企业已经早就进行了管理革命了。
以上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状况。而美国造船业,我们知道美国在上个世纪初,专门制定了琼斯法案来保护美国的造船业航运业,事实上,美国人对造船业也很重视,而且也确实正视了他们造船的生产效率比东亚企业低下很多的事实,但是穷美国无数的管理学家的精力,美国人就是无法真正明白,带着大量的东方文化色彩的先进造船模式的奥妙,二十多年也没有多少成效,导致东亚的造船业几乎一统天下。
汽车制造与船舶制造美国管理的落后只是一个缩影,代表了美国制造业管理水平普遍地落后于东方。
美国对数控机床产业同样是十分重视的,一个五轴连动机床出口到中国,美国政客就要大呼大叫了,而美国自己的机床制造业却只落到世界第五,凭美国本身强大的技术储备也只能占到世界第五。
美国之所以在CPU 产业中可以领先,取得垄断地位,其实还是因为当年CPU 厂商被他们用政治手段压制的结果,美国人用政治手段逼迫日本人不在通用CPU 领域中与他们竞争,否则,美国制造业就几乎颗粒无收了。
跟帖
美国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关系是对抗性的。这种对抗性的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管理者一方认为管理是自己的事,工人的劳动贡献已通过工资形式加以补偿了,工人不该再有别的要求,也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者利用信息上的优势,总是想尽办法压低员工工资。工人则觉得因为自己不参加管理,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企业需要时,才能获取应得的收入;市场不景气,自己就会被一脚踢开。由于这些原因,工人对企业完全没有信任,对管理者怀着敌对的情绪,认为只有工会组织,通过斗争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只有通过罢工或用罢工作威胁,给企业造成足够的损失,才能迫使企业让步,给自己增加工资和提供就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