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民营汽车技术开发公司肖经理告诉记者,企业打算放弃研发两年的汽车电子技术项目。“这项技术就卡在芯片上。用国内的芯片质量不过关,用进口的芯片价格太高,成本下不来。”肖经理说,“本来有主机厂找我们,对这个产品很感兴趣。但是提到采用国外芯片价格下不来,就接受不了。”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芯片,权衡利弊,肖经理只好放弃这个项目。肖经理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了解,由于汽车半导体技术缺失,目前严重影响了本土汽车电子发展。
汽车半导体巨头中国布局
随着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汽车电子领域已成为半导体厂商的必争之地,半导体巨头纷纷在汽车电子领域加快策略布局。飞思卡尔、英飞凌、ST、NXP、NEC、瑞萨等在汽车电子领域表现活跃的半导体厂商,面向中国汽车行业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
在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飞思卡尔、ST结盟后,计划加强在中国拓展汽车半导体业务。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汽车电子工程经理康晓敦表示,目前正致力于培育中国市场,进一步拓展汽车娱乐信息设备和车身、底盘和传动等领域。
半导体器件供应商Altera公司技术市场工程师赵先生介绍,公司针对汽车电子系统设计提供的典型平台方案,包括具有导航/后座娱乐功能的图形平台、音频处理平台和驾驶辅助系统平台,容许主机厂根据需要修改功能,满足消费需求和法规要求。
高门槛挡住后来者
由于汽车对于可靠性的要求高,因此对汽车半导体供应商形成了一定的技术门槛。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有关专家向记者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并形成初步的汽车电子产业,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汽车电子的核心技术,如在电子控制单元的软硬件、传感器、执行器、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方面,差距还很大。
“我国汽车电子系统的研究较晚,汽车电子产品水平大约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汽车电子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非常薄弱。在汽车电子类芯片领域,中国本地企业实力较弱,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这位专家说。
一家国外半导体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认为,中国厂商想要设计和生产汽车半导体器件并不难,但由于汽车半导体的特殊工作环境、安全性等特点,其对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要求较高,汽车电子生产商通常要求元器件生产商提供100%无缺陷的产品。而目前中国厂商最欠缺的是一整套完善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
本土汽车半导体处于边缘化
半导体供应商日本瑞萨科技有限公司汽车电子市场中心副总经理杨峥嵘表示,中国汽车电子刚刚起步,而汽车电子的基础半导体领域很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研发经验还很不够。比如我们生产的从低端到高端的MUC(微控制器)产品,目前中国本土企业还做不到。
“中国本土厂商目前还是在汽车传感器、继电器、连接器,以及信息娱乐等‘边缘市场’徘徊。有的汽车电子企业买来国外电子企业的解决方案,没有经过测试就能生产组装车载电子产品,而且价格非常低,”肖经理说,“这样下去,只组装生产,得不到核心技术,也就谈不上自主开发。”
上海一家汽车半导体企业研发汽车ECU的项目经理也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电子产品应该是与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有直接关系的。目前,国内所做的汽车电子还是外围的东西比较多。要改变这种现状,在真正意义的汽车电子上取得突破,就要在汽车芯片的研发上下工夫。
“汽车半导体厂商要想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必须不断推出满足汽车电子市场的领先产品。同时,还能为客户提供大量的汽车电子参考解决方案,使客户能尽快设计出自己的产品。”一家国外汽车半导体企业工程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