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70年代德国、日本相继推出电脑控制缝纫机以来,缝纫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就一直是中国缝纫机人的一个梦想。80年代中后期,上工、华南、江湾等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服装生产一条龙计划”项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速平缝机、
伺服电机及电控系统的开发。但由于受当时整个行业研发制造水平和电控系统核心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产品稳定性差、价格昂贵、没有市场,研发仅停留在样机阶段。标准公司于90年代中后期自主开发了高速平缝机电控系统,并于1997年6月通过了当时轻工业部的项目鉴定。尽管在当时整个行业处于市场低潮和艰难调整的时期,标准公司的这一举措实属难得,不过也没有带动太多的局面改变,当时的市场环境还不具备全面接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力,使他们离最后的成功仅有一步之遥。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驱者的努力,中国缝纫机行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才迈出了开拓性的步伐。
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效应的逐步显现,中国的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缝制业快速发展,能量急剧释放。中国缝纫机行业在经历了长达六七年之久的低迷徘徊之后,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企业大干快上,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火爆,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当时国内企业竞争的焦点,还主要集中在普通高速平缝机、包缝机等常规产品上,鲜有机电一体化产品面市。即使标准、中捷等骨干企业推出的、在市场上热销的电脑平缝机,也主要是配备了日本或中国台湾的电控系统,在价格上与日本同类产黾相比难有明显的竞争力。随后,缝纫机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机电一体化产品蓄势待发,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很多企业已敏锐地意识到,谁先涉及缝纫机电控系统的研发,谁就将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为此,行业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在机电一体化产品领域的艰难探索。